通風醒茶,能讓茶葉更好喝?這些醒茶的真相,商家可不想讓你知道。《圖+文》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搜狐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收到一位新茶友的求助。

稱,他現在喝茶時好迷茫,不知道要不要醒茶?

他之前喝過不少茶,泡茶時不大講究,大多是直接泡開喝。

但最近在網上看了不少文章,說是茶葉在喝之前,醒一醒茶更好。

『據說放太久的茶,喝著容易茶香不揚,茶味淡薄,湯感不厚,喝起來有一股混混沌沌,模糊不清,說不上來的味道,通風醒茶是最好的解決方式……』

《聊句題外話:這明顯屬於謠傳,喝一泡優質老白茶就能知道所謂茶葉存太久,香氣滋味寡淡的說法,完全脫離現實。》

但茶友看完前面那段話後,陷入了迷茫。

不是說存茶要密封嗎?

如果喝之前再去專門透氣,茶葉會不會跑氣?

他喝綠茶、紅茶時,基本不醒茶,茶圈內,醒茶是不是僅僅針對老白茶和老普洱?

喝茶餅是提前將茶餅撬開就算醒茶,還是撬開後需要放進專門的茶葉罐去醒?

將前面的一系列問號看下來,村姑陳的建議隻有一點。

醒茶這件事,並沒有那麼神奇。

大多數時候,泡茶用不著透氣醒茶,直接泡來喝便是。

盲目醒茶,反而會導致跑氣變味,損失茶味!

《2》

一、沒有怪味的好茶,何須通風散味?

但凡氣味,不論是好聞的香味,還是難聞的怪味,統統具有可揮發性。

日常生活經驗裡,新房在裝修後,不能著急入住。

穩妥起見,最好是先通風一段時間。

等散掉刺激難聞的『裝修味』後,再去入住,更加安心。

而在泡茶方面,通風醒茶,說白了,就是通風散味。

常見做法不外乎是,選一個透氣性好的罐子,如紫砂罐、陶罐等。

將準備泡開喝的茶葉,投入其中,靜置幹醒。

或是靜置數天,或是靜置小半個月,或是靜置兩三月……

總之,在靜置一段期限後,等茶葉散掉雜味怪味後,再去沖泡。

乍一看,這樣的解釋,也有一定道理。

但大家在看待通風醒茶時,千萬別被這套奇怪邏輯給繞進去。

只要是好茶,又怎麼會出現怪味?

結合平日常見的綠茶、紅茶、茉莉花茶、武夷巖茶、福鼎白茶、鐵觀音等常見茶葉看。

但凡是優質好茶,幹茶聞起來必然是幹幹凈凈的,還帶有好聞的茶香,哪裡用得著通風透氣醒茶去散味?

不管三七二十一,只要是茶,喝之前統統拿去透氣。

此舉反而是畫蛇添足,多此一舉,會讓好茶白白跑氣變味!

《3》

二、通風醒茶,對茶味釋放無益。

茶葉靜置多年後,會陷入沉睡期,不醒茶,沒法讓茶味蘇醒……

從科學角度看,這樣的說法未免太玄乎。

茶就是茶,又怎麼會一睡不起?

茶葉泡出來茶味寡淡、沒滋沒味、喝之乏味的真正原因,永遠不可能是沒有醒茶,而是跟品質缺陷有關。

產區環境差,茶葉先天內質積累不足。

制茶工藝差,加工時茶味『受傷』嚴重。

品質平平,內質寡淡,內在茶味積累匱乏,才會存在泡不出味道的擔憂。

反觀內質充沛的好茶,它根本用不著醒茶的助力。

有句老話說得好,茶遇水而發。

幹茶遇上沸水的瞬間,堪比金風玉露一相逢。

片刻之間,便能泡出湯水盈盈,茶香四溢的熱茶。

考慮到第一沖泡茶前,幹茶的內在茶味物質沒有半點消耗,就像一座蓄勢待發的活火山,裡面充滿著能量。

所以用不著像湯圓上雕花那樣,先醒茶數日,再去沖泡。

在取茶幹茶後,省略醒茶,直接沖泡有何不可?

《4》

三、通風透氣,會增加跑氣的風險。

通行適用的茶葉保存原則,離不開以下幾點:避光、幹燥、陰涼、密封、避光、潔凈、無異味。

不管任何茶,密封始終是存茶的當務之急。

而一旦脫離嚴實密封狀態後,茶葉很容易跑氣。

一方面,茶葉自身原有的馥鬱茶香,不斷飄散到四周空氣裡,直至徹底消失。

另一方面,外界的水汽、雜味等,也會趁機侵入幹茶內部,時間一久,茶葉容易受潮發酸變質。

這點可以有力說明,盲目通風醒茶,並不可取。

同時,還能順便打消這樣的存茶誤解:

有部分茶客在存茶時,會持有僥幸心態,覺得自己所在的地方特別幹燥,空氣濕度常年少有超過50%的,試問,存茶有必要那麼密封嗎?

長期存茶還用得著三層包裝嗎?

是不是簡單用密封袋就能存茶?

不不不,千萬別這麼想。

存茶密封,遠不止是為了防潮,還有防止好茶跑氣等附加效果。

若是存茶包裝密封性差,或者故意將其放在『透氣性強』的醒茶罐內,反而會導致好茶變得茶香寡淡。

造成醒茶前後,『判若兩茶』的局面,風味表現明顯走下坡路!

《5》

四、存壞生出雜味的老茶,不喝為好。

好茶不用醒茶,不用過多幹預,直接沖泡,茶味表現也很驚艷。

至於存壞變質的茶,本身就不該多喝,就算能通過醒茶,散掉雜味,又有何用?

還是那句話,寧喝白開水,不喝變質茶。

生出難聞怪味的茶,是典型的存壞標志,不論醒茶與否都於事無補。

圈內有這樣的聲音,為透氣醒茶平添了太多虛假光環。

比如,前些天看到的某段談論。

『部分長期密封的茶,尚處於沉睡狀態,表現為茶香不揚,茶水薄,融合性差,苦澀明顯。

所以,在喝茶前需要強調醒茶,取出幹茶後,放入醒茶罐,讓茶葉充分接觸空氣,加速陳化,改善陳味……』

顯然,這是普洱領域內傳來的說法。

在六大茶類裡,絕大多數茶葉,包括綠茶、紅茶、黃茶、白茶、青茶在內,都用不著這麼做。

再說了,透氣醒茶能做到的,僅是去掉明顯雜味。

所謂通過接觸大量空氣,加速茶葉陳化,讓茶香更悠揚純粹,讓茶味不再苦澀,讓湯水口感變得更醇厚一說,根本不現實!

茶香、茶味、茶韻是否精彩,關鍵看品質,而不是圈內爭議頗多的透氣醒茶《或稱『幹醒法』》。

為了喝到好茶,比起將希望寄托在不現實的醒茶,買茶前多認準品質,才能少走冤枉路!

《6》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而茶葉圈子,就是一個小江湖。

圍繞著喝茶,圈內各種言論,你方唱罷我登場,好不熱鬧。

比如,認為在泡茶前,需要醒茶、潤茶、發茶。

覺得茶葉放太久,好茶早已沉沉睡去,需要通風醒茶,才能喚醒茶味。

覺得幹茶摸著手感枯燥,第一次泡出來的茶味不夠精彩,泡茶前需要先熱身,潤茶一遍再正式泡。

覺得個別緊壓成茶餅、茶磚的茶葉,彼此間的葉片徹底抱成團,直接泡茶很難泡出味道。

最好先等茶葉像紫菜幹、木耳幹那樣泡發後,再倒出茶湯……

潤茶與發茶,下篇再來正式細說。

反正個人覺得,但凡好茶,不論散茶還是茶餅、茶磚,都不需要擔心泡不出味道。

至於醒茶嘛,也是如此。

所謂的『通風醒茶』,對提升茶味而言,沒有益處。

泡茶時,不建議大家跟風照搬!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