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喝的那幾款紅茶,你真的知道它們的產地?《圖+文》

導讀:雖然紅茶產地不及綠茶那麼多,種類或是名稱也及不上綠茶那麼多,不過這些名稱好歹一看就知道是紅茶,紅茶產地基本都在中國南方,綠茶南北方地區都有,綠茶的名稱真真難辨。

在紅茶這個大家族有三類,分別是小種紅茶、工夫紅茶、碎紅茶。

相比其他茶,因其是全發酵茶,所以是紅葉紅湯、滋味香醇。

大家常聽到『正山小種是紅茶的鼻祖』說法,其實是正確的, 正山小種起源於明末,當時制作出來的茶葉外形是黑色,被當地叫做『烏茶』,土話是『wu da』《黑色的茶》,後來因其湯色呈紅色,所以就稱為紅茶。

當時正山小種主要是出口至海外。

福建

1、小種紅茶

小種紅茶是用當地稱為『菜茶』的茶青按紅茶工藝制作出紅茶,分為正山與外山小種,正山是地域標記,小種是指品種,根據《武夷茶經》記載,產於武夷山星村鎮桐木村高海拔環境下所產的紅茶為正山,以廟灣、江墩為中心,北到江西鉛山石隴,南到武夷山曹墩百葉坪,東到武夷山大安村,西到光澤司前、幹坑,西南到邵武觀音坑,這些產區的小種紅茶都能稱為正山,出這范圍之外的則是外山。

傳統的正山小種是有經過熏焙工藝的,但許多人對這種『煙熏口味』喝不慣,制茶師就開始漸漸放棄這種煙熏工藝,所以才有了現在比較容易入口,滋味鮮爽的正山小種。

正山小種外形條索肥實,色澤烏潤,泡水後湯色紅濃,香氣高長帶松煙香,滋味醇厚,帶有桂圓湯味,加入牛奶,茶香味不減,形成糖漿狀奶茶,液色更為絢麗。

19世紀70年代運銷歐美各國,年產2.4萬擔之多。

後因戰事頻仍,產量逐減,至1949年產銷幾乎絕跡。

50年代後才得到恢復和發展,目前年產2萬擔左右。

正山小種又以新的面貌出現在國內外消費者面前。

2、金駿眉

金駿眉紅茶,屬於正山小種紅茶的分支,原產於福建省武夷山市桐木關國家自然保護區,由傳統工藝的基礎上通過創新融合,於2005年研制出的新品種紅茶。

采取桐木正山產區的菜茶品種茶樹的單芽,經創新工藝制作而成。

眉外型細小而緊秀。

顏色為金、黃、黑相間。

條索緊結纖細,圓而挺直,有鋒苗,身骨重,勻整。

開湯湯色金黃,水中帶甜,甜裡透香,杯底花果香顯等。

具『清、和、醇、厚、香』的特點。

耐泡耐高溫水沖泡,口感仍然飽滿甘甜,葉底舒展後,芽尖鮮活,秀挺亮麗。

此茶沖泡後其湯色金黃,具淡而甜的花香、蜜香、果香,品之甘甜潤滑,葉底外形細小而金秀,故而取名中含有『金』。

因新開發的產品隻選用產自崇山峻嶺中小種茶樹的一芽為原料,又期望新作能夠如駿馬般奔騰發展,故而取名中含有『駿』。

茶葉的形狀似眉毛,『眉』還具有壽者、長久之意,故而取名中含有『眉』,故稱『金駿眉』。

3、閩紅工夫

閩紅工夫茶系政和工夫、坦洋工夫和白琳工夫的統稱,均系福建特產。

政和工夫《福建政和縣,》、坦洋工夫《 福建福安坦洋村 》白琳工夫《福建福鼎白琳鎮》,許多人喜歡把這三個地方的紅茶叫外山小種,但人家也是有自己工藝自己名字的紅茶,沒必要給戴上『外山』的帽子。

政和工夫按品種分為大茶、小茶兩種。

大茶系采用政和大白茶制成,是閩紅三大工夫茶的上品,外形條索緊結肥壯多毫,色澤烏潤,內質湯色紅濃,香氣高而鮮甜,滋味濃厚,葉底肥壯尚紅。

小茶系用小葉種制成,條索細緊,香似祁紅,但欠持久,湯稍淺,味醇和,葉底紅勻。

政和工夫以大茶為主體,揚其毫多味濃之優點,又適當拼以高香之小茶,因此高級政和工夫特別體態勻稱,毫心顯露,香味俱佳。

百年的政和工夫,一經問世,即享盛名。

19世紀中葉,產量達萬餘擔。

後因戰事摧殘,茶園荒蕪,至1949年年產僅900餘擔。

嗣後,著力恢復傳統品質風格,產量質量均有回升。

60年代後,因改制綠茶,僅保持少量生產,年產約800擔。

坦洋工夫源於福安境內白雲山麓的坦洋村,相傳清咸豐、同治年間,坦洋村有名胡福四者,試制紅茶成功,經廣州遠銷西歐,很受歡迎,此後茶商紛紛入山求市,接踵而來並設洋行。

坦洋工夫外形勻整,內質香氣清鮮高爽,尤其是沖泡後,它的湯色鮮艷呈金黃色,葉底紅勻光亮,滋味醇厚。

白琳工夫產於福鼎縣大姥山白琳、湖琳一帶,茶樹根深葉茂,芽毫雪白晶瑩。

白琳工夫系小葉種紅茶,條索細長彎曲,茸毫多呈顆粒絨狀,色澤黃黑、內質湯色淺亮,香氣鮮醇有毫香,味清鮮甜。

白琳工夫茶系小葉種紅茶,當地種植的小葉群體種具有茸毛多、萌芽早、產量高的特點,一般的白琳工夫,外形條索細長彎曲,茸毫多呈顆粒絨球狀,色澤黃黑,內質湯色淺亮,香氣鮮純有毫香,味清鮮甜和,葉底鮮紅帶黃。

廣東

英德紅茶屬大葉型紅茶,茶色烏黑雪亮,身披金毫,沖泡後湯色格外鮮紅,味醇清爽,金圈明顯,葉底柔軟紅亮,無需細聞就可探出獨特的茶香,且飲下不留茶葉的粗澀口感,讓人回味無窮。

如果在英紅中加奶,你會發現茶湯棕紅瑰麗,味濃厚清爽,色香味俱佳,較之滇紅、祁紅別具風格。

其中,英紅九號是英紅中的珍品。

其紅艷的湯色、鮮爽的滋味、濃烈的香氣,可與世界上著名的印度、斯裡蘭卡紅茶媲美,而被茶界譽為『後起之秀』,與國內被譽為『茶中明星』的滇紅和『茶中英豪』的祁紅一起被認定為中國三大著名出口紅茶。

安徽

祁門紅茶,安徽祁門縣, 祁門最早主要是做綠茶,後來是有人按照閩紅的工藝來制作,才有了紅茶,傳統祁門紅茶采摘是一芽二葉。

最近幾年出現高檔紅香螺、紅毛峰、 祁眉這些品種,采摘標準提高到了一芽一葉。

茶葉外形條索緊細,苗秀顯毫,色澤烏潤;茶葉香氣清香持久,似果香又似蘭花香,國際茶市上把這種香氣專門叫做『祁門香』;湯色紅艷透明,葉底鮮紅明亮。

滋味醇厚,回味雋永。

四川

宜賓紅茶,四川宜賓,因地理氣候原因,川紅每年采制時間會比其他紅茶早。

川紅的原料既可以做綠茶也可以做紅茶,同樣也是一芽二葉采摘,其中比較好的品種『早白尖』是一芽一葉采制。

一為四川功夫紅茶,其特點是生產季節早、采摘細嫩、做工細致。

尤以早白尖一級功夫紅茶品質最佳,條索緊細、色澤烏潤、香氣鮮爽、滋味醇厚、湯色紅艷、葉底紅勻。

其二為紅碎茶,乃鮮嫩茶葉經揉緊切碎而成為勻整的顆粒狀,其特點是『顆粒緊結勻齊、色澤鮮、香氣濃、湯色紅艷、滋味特醇』。

雲南

滇紅,最早是1938年在鳳慶首制出,原料為當地的大葉種,滋味濃厚。

產於雲南省南部與西南部的臨滄、保山、鳳慶、西雙版納、德宏等地。

以大葉種紅碎茶拼配形成,定型產品有葉茶、碎茶、片茶、末茶4類11個花色。

制作采用優良的雲南大葉種茶樹鮮葉,先經萎凋、揉捻或揉切、發酵、烘烤等工序制成成品茶。

湖北

宜紅,歷史上因由宜昌集散、加工、出口而得名。

江西

寧紅,江西修水、武寧。

寧紅工夫茶采摘要求生長旺盛、持嫩性強、芽頭碩壯的蕻子茶,多為一芽一葉至一芽二葉,芽葉大小、長短要求一致。

湖南

湖紅,湖南安化、新化。

浙江

1、九曲紅梅

九曲紅梅茶產於西湖區周浦鄉的湖埠、上堡、大嶺、張餘、馮家、靈山、社井、仁橋、上陽、下陽一帶,尤以湖埠大塢山所產品質最佳。

九曲紅梅源出為武夷山的九曲,是閩北浙南一帶農民北遷,在大塢山一帶落戶,開荒種糧種茶,以謀生計,制作九曲紅;帶動了當地農戶的生產。

九曲紅梅因其色紅香清如紅梅,故稱九曲紅梅。

2、越紅

越紅功夫亦稱條紅茶。

紹興市所產工夫茶稱越紅工夫茶,初制茶稱『越毛紅』。

江蘇

宜興紅茶,江蘇宜興,原料為櫧葉。

貴州

黔紅,貴州湄潭 ,原料為當地中葉種。

廣西

凌雲紅茶,廣西凌雲,原料為凌雲白毫。

海南

海南紅茶,五指山,大葉種。

臺灣

臺灣紅茶,南投,阿薩姆大葉種。

以上就是有代表性的紅茶產地分佈,紅茶的源頭是武夷山,之後延伸到全國各省,最早紅茶主要是做外銷出口,之所以全國各地會一片紅,還有個主要原因是,紅茶在當時是重要出口商品,戰爭爆發後,紅茶主產區淪陷,貨源渠道被切斷,不得不開辟其他茶產區來制作紅茶繼續出口,滇紅就是一個例子。

以上所列出的紅茶中,有的還在市場熱銷,有的已經越來越少,這些紅茶有許多大同小異的地方,粗制都是萎凋、發酵、幹燥,而在精制方面,這些紅茶也有各自不同的工藝,比如祁紅裡的『官堆』。

除此之外,紅茶的原料也有區分,大葉種紅茶最具代表的就是滇紅了,小葉種有小種紅茶,閩紅工夫,而中葉種的代表是祁紅。

而事實上,這些原料采制並不是絕對的,以正山小種來說,它是小葉種紅茶,但早年為了提高產量,吳覺農先生提出了小葉改種中、大葉的運動,所以現在正山小種也多數是中大葉種。

工夫紅茶的工藝是萎調―揉捻―發酵―幹燥,讓鮮葉先萎凋,然後揉捻促進發酵,再進行烘幹,粗制完後,就開始精制。

而紅碎茶的工藝多了個揉切,也就是 CTC,在揉捻過程中用設備將茶葉撕碎、壓碎、揉捻 ,才有紅碎茶的顆粒狀。

以做袋泡茶為主,紅碎茶用的大多是大葉種,酚類含量高,味濃,但其在制作過程中進行高溫發酵,所以香氣不足。

紅碎茶主要是做外銷。

最近幾年在市場上出現的新品種紅茶,信陽紅、錢塘紅、觀音紅等等各種紅茶,說好聽是創新,說不好聽是跟風。

當然,若能創新出個好結果,這是好事。

但有的人卻把這些制作出來的茶冒充其他茶就真的是缺德了。

編輯:茶泡泡網小喬

我要點贊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