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觀音經歷了什麼,讓它沒了往日的風采?

在十幾年前,每當被問起你喜歡喝什麼茶,大多數人的回答都是鐵觀音

而今,鐵觀音卻變成了很多人幾乎不願品飲的茶。

它的爆紅,到開始沒落,從萬人追捧,到鮮少問津,這期間,鐵觀音到底經歷了什麼?

今天來和你們聊聊鐵觀音是怎樣從紅極一時到衰落的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臺灣掀起茶藝復興的浪潮,從臺灣到大陸,隨之而來的是臺灣的茶葉和功夫茶館。

臺灣烏龍發酵偏輕,香氣滋味都偏綠茶,所以當大陸的人還是以喝綠茶為主的時候,它能夠被廣泛接受並且喜愛。

當時主打的茶品是凍頂烏龍,這便是凍頂烏龍能成為臺灣烏龍的代表茶的原因。

然而,臺灣茶過關需要交稅,進而使得茶葉的價格較高。

本身烏龍茶的根就在大陸,並且大陸有著更大的產地和生產力。

臺灣烏龍的幹茶、茶湯和葉底都綠,為了更接近臺灣烏龍,更好地讓茶客接受,鐵觀音便來了一場效仿臺灣茶的技術革新。

采用輕發酵,並去除茶葉的紅邊,使得鐵觀音也綠了起來。

如果看過早期茶葉書籍介紹鐵觀音的部分,你會發現,茶湯寫著金黃色,茶葉有綠葉紅鑲邊,而我們現在看到的湯色普遍是黃綠色,葉底的葉張少見紅邊且不太完整。

葉底幾乎見不到紅邊

就這樣,現代鐵觀音以其清鮮的香氣,清鮮甘醇的滋味,獲得了大家的喜愛。

而相比臺灣茶,鐵觀音的價格實惠,性價比較高,市場因此一下子就打開了。

慢慢的,鐵觀音吸引了許多人加入了喝茶的行列,使得許多人從此愛上了鐵觀音。

鐵觀音紅的時候,這是每個茶葉市場最常見的場景

鐵觀音的衰落,不是突然的,它的好口碑是經年累月被消耗掉的。

市場好了,難免有店家為了降低成本,去滿足那些隻想找非常便宜鐵觀音的茶客,就用假的鐵觀音去冒充,或是真假鐵觀音摻合在一起。

特別是超市裡賣的鐵觀音,賣幾十一百一袋的,一袋半斤一斤這樣的,都是假的。

但是不同的店家可能會用不同的茶葉去冒充,這又出現了很好玩的現象,就是當時大家喝的鐵觀音很可能不是同種味道的,怎麼也說不到一塊去。

那他們是用什麼去冒充的呢?

是本山、毛蟹、黃金桂等。

哪個是真的鐵觀音?

這是早期容易出現的情況。

慢慢的,隨著大家喝的多了,交流多了,也漸漸了解了鐵觀音,這樣的小把戲就不好再玩下去了。

但是當時,除了綠茶,其他茶葉並沒有多少市場,鐵觀音又已經讓很多人喜歡上了,所以鐵觀音並沒有因此受到太多影響。

而後出現的『創新』工藝鐵觀音才是讓鐵觀音市場遭遇『滑鐵盧』的重要原因,這種工藝叫拖酸。

新工藝鐵觀音,讓原本上好的鐵觀音所呈現出的香醇韻足的『果酸』口感,偷換概念,變成了隻追求『酸』。

以次充好,茶商卻以此作為噱頭,宣揚售賣。

為了減少成本,放棄了對茶青的精挑細選,簡化了對工藝的高要求,從而降低了品質,使得市場上的鐵觀音越來越不好喝,甚至出現了『喝鐵觀音會傷胃』的說法。

大家發現沒有?

一旦出現說喝什麼茶傷胃,這個茶就會敗掉很多路人緣,比如綠茶、比如鐵觀音。

現代人的胃,大多不太好,所以這就變成了一個喝茶雷區。

漸漸地,追求性價比的茶客,喝著主打性價比而又越來越不好喝的鐵觀音,那是越喝越失望。

同樣的價錢,品質卻下降了很多,自然也就沒有什麼性價比可言了。

此時,又有越來越多的茶葉出現在茶客視野,普洱、大紅袍、紅茶等,可選擇性多了,鐵觀音不再是必不可少的茶葉了。

就這樣,鐵觀音的市場減退得非常厲害。

各種茶葉琳瑯滿目

加上還有引起很大轟動的鐵觀音農殘超標事件,讓本就在衰退的市場,損失得更加慘重。

多年的市場混亂,鐵觀音從一片贊譽,到一片混沌,鐵觀音的盛名不復存在。

雖然之後為了扭轉差口碑,當地政府、茶企、茶商用了很多辦法,提倡恢復傳統工藝、推廣老鐵觀音、生產有機鐵觀音等一系列舉動,但依然挽回不了鐵觀音丟失的信譽和市場。

雖然很多人不再喝鐵觀音,但是鐵觀音打下的基礎很大,還是有人依然離不開它的。

其實很多鐵觀音茶企茶商都轉型了,鐵觀音要想東山再起,恐怕很難。

隻希望別的茶不要重蹈覆轍,工藝不要隻顧創新,不顧傳統;品質要把控,不能隻看眼前利益。

視頻版:鐵觀音如何從爆紅到沒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