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黃片』,說白了就是老茶樹上的老葉子,因為多數老葉時間長了會泛黃,『黃片』因此得名。
普洱茶中其實是指在原料篩揀工序中,因條索疏松、粗大,在揉捻過程中不成條的部分,按照生產標準揀出來的這部分茶箐,俗稱為『黃片』。
黃片的品質和所選原料茶箐的品質是一致的,就我有限的所知大部分黃片基本都是第三葉。
隻是因外形不佳而被揀出,但並不意味著品質不好。
相反,老黃片由於葉片組織厚實,反以甘醇厚的滋味和持久耐泡見長。
黃片的沖泡,可以稍增加一點投茶量,最關鍵的是水一定要開,泡的時間一定要夠,否則滋味就不能夠充分展現。
至於投多少茶和泡多長時間,就需要根據自己的口味摸索一下了。
茶友們也可以試試將黃片茶煮來喝,更加能體現黃片茶的香滑柔甜的特性。
黃片口感不苦不澀,香味獨特,而且不像嫩葉生茶那麼傷胃,所以,如果是古樹黃片,在當年非常好喝,它也具有越陳越香醇的品質特征,特別是陳化的老黃片,更加迷人,當然有個前提,必須是古樹的黃片。
黃片比一芽兩葉雖老一點,茶葉雖淡一點,但是甜度卻較前者高許多,存放得好的老黃片不論茶氣、香氣、醇厚感以及滑潤都很好很有特點,另外,能夠喝到的黃片,其實樹種都很好,也就是很多茶友說的老茶樹、野茶樹上的黃片。
因為在茶葉基地的茶樹,定期管理采摘,大部分是不會有老黃葉的。
老茶樹上的茶葉,枝葉高大,量少,不容易采到,所以就顯得珍貴了,而且陳化後的黃片絕對滋味出眾。
黃片轉化快,絲爽綿滑,回甘迅速,聞香氣似有悠悠馥鬱蘭香。
老黃片的形成,一是采摘時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之外的第三葉,一般不會到第四葉;二是揉捻時沒有揉捻到位,條索比較疏松;在這兩個情況下,殺青會造成葉片顏色發黃或綠色更深。
因此,如果不把這部分茶菁揀出,那麼壓成型後條索的觀感就差了。
老黃片做茶的一位朋友說,喜歡的人很喜歡,不知道的人將它視為廢品,一個頂極的臺灣普洱茶人,有一款他稱之為『神農一葉漂』的特制普洱茶,其實就是老黃片。
相傳『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按照那位頂極臺灣普洱茶人想象的描述,神農氏在出發去嘗百草之前,是在一棵大樹下燒著一鍋水備著回來喝的,而這棵樹剛好就是一棵大茶樹。
一天下來,神農氏吃了一肚子的毒草,掙紮著回到大樹下,這時火已滅,燒開的水已涼,溫水裡漂著幾片大樹葉,肚子奇疼的神農連葉子也顧不上揀出來就把大半鍋水喝完了。
說來奇怪,那半鍋微苦的水除了透出絲絲回甘外,立馬止住了神農的疼痛,七十二毒就這樣被解掉了。
神農既然是肚子奇疼,葉子又是自動漂到鍋裡的,那也就不可能是細嫩的芽葉,肯定是老樹老黃片了。
臺灣茶人由此命名了他的老黃片「神農一葉漂」。
如今在茶圈子裡所講的『老黃片』,有一種說法是:上世紀80年代中期,古鎮易武也與版納的其他茶山一樣,貫徹執行上級的文件精神:改造低產茶園,栽種高產優良茶種茶樹。
一夜之間,許多百年以上樹齡的古茶樹慘遭砍伐,茶農們把砍伐倒的茶樹上稍嫩點的老葉采回家裡,制作成當地人愛喝的粗毛茶——老帕卡,也就是今天令人稱道的大老黃片茶。
另外的一種說法更為貼近現實:老黃片並非某幾座茶山專有,但凡茶區,茶農們采摘茶葉後,在殺青和篩撿時會將一部分看樣不好的葉片撿出來,而在進入揉捻工序時,嫩的芽葉會卷成條索,有些稍老的卷不起來,仍然是伸展的一大片,這就是現在通常所說的『老黃片』了。
按照以上的兩種說法,老黃片一般都不是被主動采摘下來的,因此要喝到成規模、有產量及品質保證的老黃片還真是不容易。
老黃片口感不苦不澀,香味獨特,而且不像嫩葉生茶那麼傷胃。
所以,老黃片無須陳放,在當年就可以痛痛快快地喝,就我喝過的幾款不同年份的老黃片來講,它也具有越陳越香醇的品質特征。
當然有個前題,必須是足夠樹齡的老黃片。
如果有一天,你喝到一款沒有條索,葉面黃綠各色都有,但湯色卻橙紅顯亮,口感細膩順滑,特有的香味從第一泡延續至十五、六泡才漸漸弱下去的普洱茶,那麼恭喜你,你嘗到的絕對是很好的老黃片。
這就是真正的幸福了。
就像下面這款98年的易武老帕卡黃片,陳化19年,口感非常棒!
學習普洱茶知識,關注普洱茶之家微信公眾號:puerbang,購買古樹黃片加小武微信:1627649850 《長按可復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