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搜狐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夏至一過,夏日風情日漸濃鬱。
氣溫升高,蟬鳴不歇。
又悶又熱又多雨的夏天,素來有『苦夏』一說。
《周禮》有載,『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以甘養氣』
應季飲食,夏天適合多『吃苦』。
閩北家常菜裡的苦菜小腸湯,夏天開胃的苦瓜雞蛋羹,加入蒲公英煮成的消暑涼茶……
這一切都是頗有特色的夏日苦味記憶。
回到正題,夏天在喝茶時,是不是喝點苦味明顯的茶湯更好?
且慢,千萬別這麼想。
真正的好茶,以香清甘活為貴。
將醇厚爽口的茶湯飲入喉中,轉瞬就能化成陣陣甘甜回味,喉間清涼舒爽無比。
反觀一杯苦茶,喝入口隻會令人直皺眉,何談美妙的飲茶享受?
前兩天,有位愛喝紅茶的茶友提到——為什麼有的紅茶喝起來這麼苦?
不是說紅茶的風味是又香又甜嗎?
但他上次買到的正山小種,泡出來很濃很苦是怎麼回事?
拋開產區和工藝影響,排除掉品質問題。
按照茶友的描述內容看,將正山小種泡得又濃又苦的原因,極可能是這5點出了錯。
《2》
一、蓋碗過小。
近些年,『一人食』的概念很火。
茶具市場裡,也陸續有推出不少針對一人飲茶使用的蓋碗、茶壺等。
上次在朋友那,看到她新買的蓋碗。
蓋碗通體是梅子青釉色,看著很小巧,像青蘋果那樣大。
擺在桌面,一看明顯尺寸不對,太迷你。
『哎,你這是多少容量的?
』
朋友細想一番,按賣家介紹看,是100毫升的。
這應該不準。
拿了桌面的克秤,去皮歸零,現場測量。
結果發現,水註到90毫升後就加不進去。
朋友倒不在意,就差10幾毫升的容量,沒關系的。
當時買這個蓋碗,就是圖它好看精致。
聞言,一時無話可說。
標準蓋碗泡紅茶,110毫升蓋碗,投茶5克,茶水比例搭配適當,茶味正好。
而小蓋碗泡紅茶,一泡正山小種剪開袋口後,一次全部投入。
投茶量不變,蓋碗容量變小,肯定會有泡濃、發苦的風險。
《3》
二、投茶過多。
某次去朋友那喝茶時,他亮出了近期新買的一罐小赤甘《桐木紅茶》。
先燒水,再燙壺溫杯。
溫杯時手法很是嫻熟到位,將蓋碗茶杯內部燙洗得很均勻。
接著就是投茶,打開茶葉罐,往裡抓了一把,投進蓋碗內。
目測過去,幹茶起碼占了超過蓋碗內部一半的空間。
這不對勁,投茶量肯定是超標的。
以往泡小赤甘這類條索緊結纖細的紅茶時,投入幹茶後最多隻占蓋碗三分之一。
當然這種直觀目測,肯定不精準。
泡茶喝,不建議隨便胡亂抓茶。
平日在茶桌上備一把克秤,稱過重量之後再泡茶,更能精準控制用量。
像剛開始學做烘焙時,不同佐料的搭配比例要適宜。
標準重要,固定克數,才能順利做成美味的烤蛋糕。
泡茶喝,投茶比例適中,更能享用到一杯濃淡適中、香清甘活的美妙茶湯!
《4》
三、註水偏少。
遇到過這樣的泡茶提問——蓋碗泡茶燙手,能不能少註入一些水。
經過細問,才知道這位茶友剛開始用蓋碗不久,對蓋碗泡茶的技巧不是很熟練。
以往他在喝茶時,都是用家裡的紫砂壺泡。
用壺泡茶,他已經用得很熟練。
然而,自從他調派到福建工作後,受到周圍的飲茶氛圍影響,慢慢開始學著用蓋碗。
和茶壺泡茶不同,茶壺有把柄可以握住,但蓋碗離不開兩手端住。
兩手《大拇指和中指》握緊碗沿,食指靠在蓋子上方的蓋鈕處,固定合蓋開口角度。
但作為新手,每當茶友拿起蓋碗時,都會感到異常燙手。
正因如此,這個茶友在之前練習時,摔碎了不少蓋碗。
好在這些蓋碗都是最基礎、最常見的入門級白瓷蓋碗,價格不貴。
要是動輒上千的紫砂壺被摔碎,那就不止是燙得手疼了,更得摔得心痛。
聽完那位茶友的描述,很是疑惑。
怎麼會燙到手呢,標準器型的白瓷蓋碗,只要你握住碗沿後,註水後快出湯,蓋碗就不燙了呀?
茶友表示,這套三指握碗法實在太難學,他已經找到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法。
哇,到底是什麼,願聞其詳。
茶友表示,每次在用蓋碗泡茶時,少註一些水,隻加一半。
泡茶時,蓋碗還是那個蓋碗,註水位置變低後,拿起蓋碗時就不會燙手了。
試著還原了茶友的泡法,說實話,減少了註水量後,茶湯滋味易濃。
按這樣泡紅茶,水少了,濃度增加,茶味濃苦也是自然。
《5》
四、出湯速度慢。
泡紅茶時,為避免將茶味泡濃、悶苦,出湯速度很關鍵。
經過揉捻發酵的紅茶,茶味浸出速度很快。
快速茶水分離,方能不讓內質大量釋放到茶湯裡,導致茶味濃苦不堪。
細數茶葉內部的主要可溶性茶味成分——茶多酚、咖啡堿、茶氨酸。
茶多酚,主澀味。
咖啡堿,主苦味。
茶氨酸,主清甜、鮮爽風味。
沖泡紅茶時,茶葉內部的茶多酚、咖啡堿極易釋放,而且釋放速度快於茶氨酸。
往蓋碗內註入沸水後,合上蓋,將茶湯悶在蓋碗裡。
此時此刻,此情此景之下,一旦沒有及時倒出茶湯,茶水分離。
紅茶內部的茶多酚、咖啡堿就會大量集中到前幾沖的茶湯當中。
出湯速度慢帶來的直接影響,便是茶味苦澀濃重。
所以為了避免茶味泡濃,一定要勤練出湯速度。
往蓋碗內註入沸水後,迅速合蓋,傾倒出湯。
短短數秒內,快速將茶水徹底分離,確保各方面的茶味浸出和諧。
方能泡出更香、更好喝的茶湯!
《6》
五、沒瀝幹。
蓋碗泡紅茶,在茶味沒有泡淡之前,出湯速度都不能慢。
盡量快出水,才是王道。
但也有人會疑惑,自己的茶湯倒出速度本身並不慢。
為什麼泡出來的茶湯,喝著還是有些苦?
這就得從瀝幹上找原因了。
見過不少人在用蓋碗泡茶時,倒出大量茶湯後,並沒有進一步追加『瀝幹』動作。
而是將蓋碗放回茶盤,開始揭蓋聞香,倒茶分湯飲用。
殊不知,殘留在蓋碗最底部,還有一定的殘湯。
蓋碗內本應瀝幹的茶湯,多則一小杯,少則數滴。
靜置過程中,這部分底湯會悶得特別濃、特別苦。
等到下一沖再次註入,殘留的濃苦底湯會被稀釋到下一沖的茶湯裡,導致茶湯滋味越泡越苦。
為此,瀝幹這個細節千萬別忽視。
在傾倒茶湯時,手腕要用勁,盡量多傾斜一些。
或者重復兩遍出湯動作,檢查一兩遍,確保滴湯不剩後,再放下蓋碗。
《7》
苦,並不是紅茶的風味主旋律。
喝正山小種,它的鮮香、香醇茶味才是最動人的。
論香氣,花蜜香、桂圓香、松煙香、以及尾調裡常見的松林香、竹林香,茶香層層疊疊,繽紛百態。
論茶味,優質紅茶不是單純的『小甜水』。
喝起來過分甜膩的紅茶,品質反而落了下乘。
一流好茶的茶味,貴在又鮮又甜,醇厚飽滿,持久回甘。
前兩天,剛喝了桐木茶農大姐寄來的老叢紅茶。
那甘醇動人的茶味,直讓人感慨『世界紅茶出桐木』一說,果然不假。
桐木高山一帶,是正山小種的原產地,也是國家級的自然保護區。
作為從保護區內走出來的紅茶,是茶圈難得的珍品。
善待好茶,要學會正確泡法。
泡出極致的香甜柔潤、甘醇爽口風采,方算不辜負好茶!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