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之春-碧螺春。

外地人到蘇州,多奔著園林、昆曲、蘇繡、評彈……若說單為一口茶來,必定在春天,必然是洞庭。

此洞庭非洞庭湖,而是洞庭山;此山非一座山,而是分屬於東山鎮、金庭鎮的洞庭東山、洞庭西山之統稱,蘇州人親切喚它們東山、西山。

『洞庭無處不飛翠,碧螺春香萬裡醉』洞庭山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洞庭碧螺春的原產地。

得太湖水體涵養,洞庭山土壤肥沃、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植被繁茂,適宜多種溫帶果樹和茶樹生長。

茶農們顯然沒有辜負大自然的偏愛,用一雙雙勤勞智慧之手,在東、西山探索出『果茶間作』的種植模式:茶樹藏在果樹下,盡情呼吸著桃、李、枇杷、楊梅、柑橘等的花果清香,並逐漸被熏染出清新淡雅的特殊茶香,絲絲縷縷潤人心扉。

春茶講究鮮,正如蘇州人講究『不時不食』。

在國家級非遺項目碧螺春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施躍文看來,碧螺春茶的采摘是要看氣候的,一般3月12日開始采早茶,25日起采晚茶——所謂『明前』大抵如此。

碧螺春茶『摘得早、采得嫩、揀得凈』,為之後的炒制、烘幹打下了良好基礎。

碧螺春的采制共有七道工序,分別是采摘、揀剔、攤放、高溫殺青、揉捻整形、搓團顯毫、文火幹燥,其間貫穿著一套『武功心法』般的技術要領:手不離茶,茶不離鍋,揉中帶炒,炒揉結合,連續操作,起鍋即成。

簡而言之,就是要穩、準、快,心無旁騖,專註當下。

惟其如此,方能成就當地茶農心中『滿身毛、銅絲條、蜜蜂腿、銀綠隱翠』的碧螺春茶,亦是我們心中形美、色艷、香濃、味醇『四絕』合一的江南好茶。

正宗的碧螺春茶采用古法柴燒,如何精準把握火候與溫度,十分考驗燒柴人與炒茶人的配合;青葉在高溫鐵鍋裡快速翻炒,非常考驗炒茶人的手速和技巧。

近年來,部分傳統產區探索起殺青、初揉等工序的機械化運作,為提高炒制效率與清潔度做出了有益嘗試。

前不久,蘇州市發佈《蘇式傳統文化 洞庭《山》碧螺春茶制作技藝傳承指南》,明確了洞庭山碧螺春茶制作過程中各項技術指標具體參數要求,相信通過一代代茶人傳幫帶學、守正創新,洞庭山碧螺春未來或將走向規模化生產之路,為更多『尋鮮』的茶友奉上這一杯江南之春。

春日下江南,最宜著一襲長衫,靜坐於園林一隅,一杯香茗品味碧螺春意;或邀三五好友,一起去留園茶室吃茶聊天,聽『老蘇州』們閑話家常,吳儂軟語,是否會講起當年康熙皇帝南巡太湖,欽賜茶名『碧螺春』的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