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湯的淡與濃,是否可以辨別茶的品質。《圖+文》

前幾天有個朋友問我,說有的茶價格便宜,回家沖泡之後滋味很濃,但有的茶價格很貴,卻喝著很淡,如果入茶圈已久,相信茶友們定會知道,這跟茶的價格沒有太大關系。

首先,我們要明確兩個概念:一個是茶湯的『飽滿度』,另一個是『濃淡度』。

『飽滿度』是指茶湯入口後一種濃稠淡薄的感受。

而『濃淡度』跟沖泡時間、投茶量等有關,跟飽滿度沒有絕對關系。

茶喝多了就會明白,你所謂的淡和濃,可能隻是味道上的刺激性,不能作為判斷茶葉品質的依據。

滋味濃的,可能口感薄,即便第一泡香氣高濃,後面幾泡滋味立馬跌落下來,反差極大,便不能說是好茶。

滋味淡的,淡而不薄,香氣清幽持久,口感醇厚爽滑,才是真的好茶。

好白茶的前提是優質原料與工藝

好茶是好原料和好工藝共同決定的。

從茶葉的內含物質來講,主要影響味覺的有以下幾個成分:茶多酚,會給茶湯帶來澀感;咖啡堿,讓茶湯有苦味;茶氨酸,影響茶湯的甜感與鮮爽度;以及其他芳香物質等。

我們常說春茶好,就是因為春茶的茶氨酸含量高,茶湯甜度、鮮爽度高,而苦澀度較低。

如果從工藝因素來解釋,為什麼要把便宜的茶做得濃,把貴的茶做得淡呢?

就好比廚師做菜時,如果用優質新鮮的食材,便不會用過多的調料,盡量使食材發揮本質的優勢,若是反之,便會用較多的調料去掩蓋食材本身的不足。

茶人制茶也是如此,資質平平的原料,或許采摘時間晚、生長環境較為一般、內含物質含量低、品種香氣不明顯等等,為了消除這一類負面的感知,茶人下手就要『重』一點,以掩蓋茶青本身的不足。

優質的茶青,會最大限度保留它本身優秀的飽滿度、鮮爽度、品種香氣特點,如果一味追求重火,會把它本身引以為傲的優點都掩蓋過去。

福鼎白茶,古法工藝,親近自然

福鼎白茶制作工藝最接近原始的,是福鼎茶農在漫長的白茶制作歷史過程中,總結創造出福鼎白茶的獨特制作工藝,一直傳承完善至今。

2011年11月,國務院批準文化部確定的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擴展項目名錄中,『福鼎白茶』作為第八類傳統技藝——白茶制作技藝唯一代表,正式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福鼎白茶采用不炒不揉的傳統工藝,以萎凋和幹燥兩道工序為主。

萎凋是白茶初制工藝技術的關鍵環節,通過萎凋,使茶芽自然緩慢變化,最大程度地保留茶葉中活性酶和多酚類物質。

明朝的田藝蘅曾在《煮泉小品》中贊道:『芽茶以火作者為次,生曬者為上,亦更近自然,且斷煙火氣耳。

生曬茶淪之甌中,則旗槍舒暢,清翠鮮明,尤為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