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如何倉儲普洱茶才好呢?
這個問題受到很多茶友的熱議。
至今也沒有一個統一的答案。
很多人很多書在沒有搞清普洱茶變化原理時就談倉儲,甚至要搞倉儲標準,這是說法是片面的。
至今,大家都還在為如何倉儲普洱茶好呢?
議論紛紛,各地區、各省份,不同的茶人等各抒起見。
在前幾年,就有很多茶友以及茶專家經過研究大致總結出普洱茶倉儲主要有三種:濕倉、自然倉、人工調控倉。
濕倉在70~90年代做得較多,標準濕倉就是人為的制造高溫高濕的倉儲環境,讓茶葉發酵,發酵度可以達到三丶四成,整個茶體可見明顯白黴。
2000年以後被基本否定,但把茶故意存放在高溫高濕的馬來半島、香港、廣東讓其輕度黴變《發酵》也屬輕度濕倉。
下面茶神爺給大家講講普洱茶倉儲之一——自然倉。
自然倉主張通風透氣,不讓茶葉長黴,因此這些年稱為幹倉,解釋是為了讓茶後發酵,這種倉有兩個問題,第一,不人為控濕,每年雨季濕氣大時,茶會跑香,變味,出不好喝的轉化味。
第二,茶不長黴就沒有發酵,不發酵苦澀就難退。
人工調控倉,過去好的濕倉也是人工調控倉,現在講的是人工控制溫、濕度,想讓茶快變,但不讓茶黴變。
人工調控一般采用密封,人為控制溫度濕度,有的用恒溫恒濕,有的適度調溫濕,有的封倉不封茶,有的封倉也封茶。
這就是倉儲現狀。
從九十年代後期濕倉逐步被否定後,受後發酵理論的影響,普洱茶開始流行所謂的自然幹倉,主張茶倉要通風透氣,讓茶在通風透氣環境下後發酵,但是不給茶長黴,不長黴就沒有濕倉味,所以也叫幹倉。
這種倉儲的最大問題是茶怎麼變?
普洱茶的變化動力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外部微生物作用,叫發酵,就是黴變;另一個是茶葉內部活性酶作用。
自然通風透氣存茶,不讓長黴,茶其實是不發酵的,幹倉與發酵無關。
自然通風透氣會讓茶的很多內部物質"逃逸",包括香味分子和活性酶,自然倉存的茶幾年香沒了,活性酶大量減少後內部動力減弱,茶變化減緩。
真正自然幹倉的茶存二十年,沒香,苦澀不退。
自然倉中退苦澀明顯,湯會變紅的其實是存在一些高濕高濕地區,雖然沒有明顯黴變,但是有輕度黴變,也就是有輕發酵,這種茶出倉時聞一下是有黴味的。
還有的茶倉,如果茶放得多,空間基本填滿,茶已經處於相對密封空間,活性酶和香味分子不易"逃逸",在活性酶作用下,存幾年茶會有較好的變化,香味也會有較多保留,尤其是在茶堆子中間,被其他茶包圍起來的會更好。
如果放在架子上,又很幹的茶20年苦澀不退,再放20年也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