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茶『相對論』:也說茶園茶、荒山茶、野茶之分。《圖+文》

在白茶領域,有很多概念是『相對而言』的,比如口感、香氣、品相、乃至於新老白茶等等。

茶園茶、荒山茶和野茶之間的區分,也同樣適用這種論述方式。

在茶園茶、荒山茶、野茶、臺地茶、高山茶、有機茶、生態茶等眾多概念裡,前三個是可以放在『生長環境』或者『管理方式』這同一個維度進行考量和區分的,這也是今天白茶說的主題。

本文的緣起,跟資深茶友『若蘭Yida』有很大關系,在一次關於荒山茶的交流當中,我意識到荒山茶是個相對而言的概念。

下面的兩張圖,是我們分別出示的荒山茶圖片,並因此而產生了分歧。

茶園茶、荒山茶、野茶,如果按照嚴格意義進行區分,就是人工持續管理的茶、荒於管理的茶、沒有人工管理的茶。

茶園茶好講。

荒山茶,荒幾年才算荒山茶?

有人說三年以上,有人說五年,還有說七年十年的。

這都是有爭議的地方。

筆者也曾見過高山茶園茶的葉底,比荒了超過五年的茶葉底更黃的情況。

4月初,筆者曾在福鼎跟朋友一起對比荒山茶與茶園茶的區別。

從茶園裡采下來的鮮葉,對比茶青顏色,然後直接拿蓋碗100度沸水悶泡一分鐘出湯,對比口感。

總體來講,從茶青顏色來看,荒山茶的茶青顏色微黃,茶園茶偏暗綠。

口感上,前三泡,茶園茶出湯之後,比荒山茶要苦澀一些,滋味也更足一些。

三泡之後,兩者區分不大。

回到概念上的區分,茶園放棄管理之後,按照最的標準,三年算荒茶。

那麼一到三年之間的呢?

能否稱之為生態茶?

在說野茶。

在原生態的自然環境裡,從生長到采摘絕無人工幹預的茶,才能算是嚴格意義上的野茶。

如果按照這個標準,福鼎大白茶、大毫茶等人工扦插培育的樹種裡就不存在野茶,隻有采茶、白毛茶才算。

另有觀點認為,荒了9年或者15年以上的茶才能算是野茶。

這種也是市面上大多數野茶的真實情況。

試想嚴格意義上的野茶能有多少量呢?

即便是荒了年份久的茶,產量也是極低的,人工采摘很麻煩,一個人采茶園茶一天能猜7、8斤,而采野茶最多2、3斤。

做一斤幹茶要至少四斤半茶青。

所以,野茶的批次相對較多,但每批次的分量就少了,多則三斤兩斤,少則幾兩。

價格高也就不足為奇了。

更多白茶知識,請關注微信公眾號——白茶說,或者加作者微信交流:qinzhenlin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