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芳君說茶 | 第641期原創茶說
1、
『好茶不怕悶』,這是茶圈裡一句甚為流傳的話,大有『真金不怕火煉』的意味。
這裡,『悶』指的是『悶泡』,即將茶葉完全封閉在密閉的茶器內一段時間後才出湯。
實際上,悶泡是一種多數茶類都不太會主動采取的、屬於一種非主流的沖泡手法。
畢竟一不小心悶久了,很有可能把好好的茶葉給悶熟了,導致暴殄天物。
那既然如此,為何老茶人們嘴邊常常掛著這句『至理名言』,而且一些老茶人還很愛用呢?
話說,當年孫猴子大鬧天宮後,被太上老君關在煉丹爐裡用三昧真火任意吊打,結果不但毫發無傷,反而練就了『火眼金睛』的獨門絕技。
今日,我們且來看一看一泡好茶究竟是不是也如孫猴子一般,經過閉關修煉,也能展現出煥然一新的面貌。
2.
在中國式泡茶裡,最講究恰到好處。
投茶量、水溫、註水量、浸泡時間、出湯時間……這一系列泡茶要素,過猶皆不及。
『悶泡』恰恰就是反其道而行。
這種有意而為之的非常規泡法,要不為了自揭其短,要不就是充當茶葉品質優劣的試金石。
如此,很多人不免也會產生這樣的疑問,好茶會不會被悶壞了呢?
極有可能,但悶泡也並非毫無節制、無限期的悶。
倘若如此,那就變成一杯又苦又澀的濃茶了,一般情況下的悶泡是在正常沖泡的基礎上延長3至5分鐘左右。
一泡好茶通過恰如其分的悶泡之後,茶葉內含的各種物質更多地融入茶湯中,這樣茶湯色澤顯得更加深沉,茶人們通過舌尖、鼻尖也能更加深切地感知茶香的純正與否、顯揚程度,湯水分離情況以及茶韻的層次感、表現力。
就像煲一口雞湯,適時地延長煲湯時間,會令這口湯的滋味顯得更加鮮美,入口更加『有料』的飽滿感。
而一泡品質不佳的茶葉經過悶泡,簡直就是經歷一場噩夢,活生生能把因工藝不精、轉化不佳帶來的過多苦澀感給悶出來。
這樣一來,原本被快進快出的沖泡手法所掩蓋的品質缺陷便可能暴露無遺了。
這也就是為什麼一些茶明明顏值很高,卻不敢在你面前悶泡的原因。
3.
當然,茶葉是用來喝的,能不悶泡,盡量別悶泡。
況且,也並非所有茶葉都適合悶泡。
因為悶泡實際上是通過延長浸泡時間,來增加茶湯滋味的厚重感。
在一些講究鮮嫩的名貴綠茶裡,譬如:明前龍井、碧螺春、竹葉青、信陽毛尖等等,其實並不適合悶泡。
本身茶嫩,內質豐富,遇水析出快,茶湯水香一體,入口重在程咬金式前三板斧的品飲體驗,要是嫩茶熟泡了,那就非常可惜了。
而在一些滋味追求醇厚、茶質平和的茶類,譬如:普洱熟茶、普洱老生茶、老白茶,適當悶泡後,有助於增加茶湯滋味的厚重感。
畢竟影響茶湯苦澀感的茶多酚等元素經獨特工藝的糅合,並在歲月沉淀下,已經被磨得失去了棱角。
此外,在耐泡型的茶類裡,諸如半發酵的烏龍茶,尤其是重焙火的巖茶,至少前五泡並不適合悶泡。
因為烏龍茶條索比較緊結,一般采用內部空間比較緊湊的紫砂壺或蓋杯沖泡,悶久之後,加之茶湯並不容易瀝幹,且本身烏龍茶的茶多酚、咖啡堿等含量較多,極容易無端增加茶湯入口滋味的苦澀感。
如此,顯然,悶泡並非常規的日常沖泡方式,不是純粹為了品茶,無論是暴露缺點,還是展現優點,悶泡更多是一種驗茶手法,重在驗真。
但,不管如何,一泡真正的好茶,須經得起任何堪稱過分的『摧殘』,方能對得起人們的三寸舌尖上,也唯有如此,我們方能在循序漸進的沖泡中,品味一杯好茶的美好。
本文由義芳君原創撰寫,每日分享茶文幹貨,歡迎愛茶的您留言交流。
了解更多茶知識,請關注私信義芳君(gwj030),有問必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