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旗下巖茶課堂原創
丨首發於搜狐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喝巖茶,盲猜是最好玩的。
某次在外面喝茶,有位朋友堵車,姍姍來遲。
因為遲到,我們罰他猜猜看,桌上的主角是什麼。
他端起茶杯,喝入一口,若有所思。
半信半疑間,再吞下一口,才開腔表揚。
『這泡口糧茶拿來當‘開胃菜’不錯啊,雖說茶味裡掩蓋有澀苦,水不夠厚,但喝到嘴裡還是滿口甘香……』
此話一出,負責泡茶招待的主人,面色不是很好看。
因為那天我們喝茶,一開場便是重磅主角——牛欄坑肉桂!
從牛欄坑肉桂,到品質還行的口糧茶,這差距也是沒誰了。
雖說,造成這場尷尬大烏龍的原因,一部分是因為朋友喝到的,已經是泡到了6沖之後的尾水,醇厚度略有下降,並且茶湯還被泡澀泡苦,會影響判斷。
另一部分還少不了『泡法不當』來背鍋。
說句心裡話,泡茶方法要是沒用對,奧迪虧到奧拓,『牛肉』虧成口糧茶,也不是沒有可能!
《2》
一、蓋碗容量稍大。
那天下午在喝茶時,人比較多,很熱鬧。
六、七人坐在一起喝茶時,負責主泡的人,招待壓力比較大。
因為要接二連三、不間斷沖泡。
至少讓每位客人都喝過4-5杯茶水,沒那麼渴,喝茶頻率稍微放緩,才能稍微歇一歇。
與此同時,考慮到在場喝茶人數多,負責做東泡茶的熟人,特意取來一個容量稍大的蓋碗泡茶。
和平日常見的標準蓋碗不同,這個蓋碗造型沒那麼敦實,而是上寬下窄的,更顯文藝范。
論容量,它要比標準蓋碗明顯大一圈。
通過目測,估摸著這個蓋碗容量,少說也有160毫升。
而那天泡的某某牌牛欄坑肉桂,一泡茶隻有8.3克。
按老規矩,蓋碗泡巖茶,110毫升標準蓋碗內,投茶8克,註水註到接近碗沿,茶水比例剛好完美。
用160毫升蓋碗,泡8.3克『牛肉』,茶多水少,牛欄坑肉桂的稠滑湯感與飽滿茶味,難免要被稀釋掉一部分。
這讓麻花想起,有一年去杭州時,帶了剛寄下來的金柳條出門。
去了獅峰,到了梅塢,晚上約了朋友吃飯時,想起這袋子茶,一時興起,就找店家要來一壺熱水,往裡投入幹茶,用大壺悶茶佐餐。
結果泡出來的茶湯,倒出來一看,淺黃淺黃的。
跟那天飯桌上的薑絲黃酒差不了多少,喝到嘴裡也是僅剩淡淡的茶味。
然後就惡作劇地給武夷山胡歌發去消息,今年的金柳條,茶味怎麼這麼淡?
嚇得他連忙發來數條語音消息解釋。
話說回來,從大蓋碗泡茶,到大茶壺悶茶,再到大杯泡茶,其本質都是類似的。
因茶具容量大,註水多,泡茶時會明顯稀釋茶味。
大容量泡茶法,更適合泡點普通口糧茶,提供帶有茶味的水。
但對於牛欄坑肉桂之流的好茶,還得選擇小鍋小灶的精致化沖泡,不能粗糙化湊合。
要不然,茶水比例失衡,泡出來的茶湯變了味。
湯感厚度不足,體現不出頂級正巖好茶的應有風采,那就太遺憾了!
《3》
二、習慣性坐杯。
蓋碗泡巖茶,不少人有悶泡的習慣。
哪怕沒有刻意悶泡,但倒出茶湯的速度,也是偏慢。
那天在喝茶時,麻花留了神,特意觀察那位熟人的泡茶手法。
果不其然,他的泡法姿態,和他的性子是一模一樣的,屬於慢條斯理派。
燒水泡茶,水沸後提起燒水壺,照常註水。
但註水完成後,他專門騰出手,取放置在『蓋置』上的杯蓋。
取蓋後,再合蓋一刮,留足出水口後,再拿起蓋碗倒出茶湯。
論出湯速度,他的泡法明顯要慢不少。
雖說從主觀上,他並沒有悶泡,而是參考我們建議的快出水。
但在客觀上,從註水到出湯,在找蓋、合蓋、刮茶的過程中,起碼坐杯了10秒以上。
由於蓋碗容量稍大,那泡牛欄坑肉桂雖說在頭道茶湯裡,出湯速度稍慢,但茶味並不會太濃,相反是茶味比較飽滿甘醇。
但繼續往下泡茶,沒過多久就出現了茶味斷層。
『茶味不足,悶泡來湊』是不少人在泡茶時,想出來的折中之策。
也是啊,大蓋碗泡巖茶,想讓茶味不至於明顯掉隊,必然要適當悶一悶。
但一開場就悶泡,必定要犧牲掉耐泡次數,導致茶味在前4-6沖左右大量集中。
泡到尾水後,茶味表現難以為繼。
一前一後,茶味斷層明顯,滋味感落得快。
也難怪那位後面進來的朋友,在喝桌上已經泡淡的『牛肉』尾水時,半點都沒將它聯系到『牛肉』上。
畢竟,在茶味大量被稀釋泡淡的尾水裡,正巖好茶的真實風骨難以體現!
《4》
三、茶水沒瀝幹。
前面有過鋪墊,那天在泡牛欄坑肉桂,用到的蓋碗器型較奇異。
它是細細高高、上寬下窄的。
和標準倒鐘器型的蓋碗相比,泡茶難度更大。
因為蓋碗身高過於『苗條』,倒出一沖茶,平均用時會更長。
標準倒鐘器型的蓋碗,可視作『大肚子』蓋碗,造型敦實。
合蓋出湯時,稍微傾斜,蓋碗內的茶湯就能傾瀉而出。
而細高型的蓋碗,身高較長,在倒出茶湯時,茶水流經蓋碗內壁的時間更長,會耽誤出湯速度。
因為上寬下窄的造型,導致出湯過程不是那麼順暢,待在最底部的茶水比較難瀝幹。
和標準蓋碗相比,容量大的蓋碗,相對來說手感會更沉重。
在瀝幹茶湯時,更考驗巧勁與技巧。
要是倒出大量茶水後,就放下蓋碗,沒有進一步檢查。
這些沒有被瀝幹的茶水,會繼續浸出茶味,將殘留的底湯悶得格外濃烈,下一沖註水難免會『嚯嚯』下一沖茶湯的滋味。
導致茶湯越泡越苦澀,爽口程度明顯下降。
也難怪在喝茶時,那泡牛欄坑肉桂表現最好的,反而是前兩沖。
泡到三、四沖後,從理論上茶味應當是處於漸入佳境的好狀態。
但那天喝到的茶味卻偏澀口。
越喝,越不如一開場時表現驚艷!
《5》
泡巖茶,僅需基礎款的白瓷蓋碗,綽綽有餘。
那些器型豐富、容量不一的新鮮蓋碗,泡茶時需要經歷磨合期。
專門為了多人喝茶,待客專用買入手的蓋碗,平日泡茶用不著。
偶然間用一次兩次,泡茶手感肯定不如自己慣用的茶具好。
當你在駕馭一個新蓋碗時,從拿蓋姿勢,到註水位置,再到合蓋角度,要經歷一個適應期。
磨合適應期間,更適合泡點口糧茶練手。
泡牛欄坑肉桂來練手就太奢侈了,一旦泡茶動作發揮不理想,太浪費好茶的絕美風采。
很多時候,越是好茶,越不能胡亂沖泡。
不然從牛欄坑肉桂跌落至普通口糧茶,個中巨大落差,怎是一個尷尬了得!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