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增加焙火次數,到延長萎凋時間,某些茶掌櫃的招數越來越簡單了。《圖+文》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搜狐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又是一個下雨的下午。

暴雨如註,天地渾蒙。

坐在窗前喝茶,看雨。

有小男生舉著傘由遠而近,衣白傘黑,邊走邊哼著歌。

隔得太遠,聽不真切,隻見到隨節奏輕輕晃動的肩膀。

及至遠去,仍能見到一個擺動的背影。

雨中漫步,愜意極了。

不由感慨老了。

年輕真好,連下雨都能享受一番自在。

可惜我們老胳膊老腿,除了坐著喝茶,別無它趣。

有茶友來問,說,白茶加工的時候,延長萎凋時間,會不會湯水更甘甜?

呃,這個問題,有點難回答。

就像問我,猴子穿上衣服會不會變成選美冠軍?

它們其實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件事,兩個維度,扯不到一起去。

延長萎凋時間,與湯水甘甜之間,沒有必然的關聯。

尤其,於白茶而言,湯水的甘甜與否,並不是首要標準與先決條件。

甘甜才好麼?

那是普洱。

《2》

白茶的工藝,相信列位看官都不陌生。

萎凋+烘幹。

簡單,樸素,天然,能保留下大量的天然養分。

於是,有人覺得白茶沒有技術含量,以為隨便一個人都可以做白茶,以為成為白茶大師是沒有門檻的。

更以至於有人嫌它太素,太簡,非得要給它加東加西。

比如,在萎凋這個工序上,給它畫蛇添足地加上『延長』二字,變成『延長萎凋時間』。

借此,來突顯自己家的白茶與別人家白茶的不同——看,別人家白茶萎凋時間是正常值,『我』家的白茶萎凋時間是延長值。

言下之意,『我』家的白茶萎凋時間更長,當然比別人家的白茶要好。

這位同行,估計以為白茶萎凋是在加工白酒『二鍋頭』——多蒸餾一次品質更高——由此得來靈感,運用到自家白茶的宣傳介紹上,成為一個極好的營銷概念。

但其實,一款白茶好不好、比起別人家的白茶來是不是更勝一籌,並不是先看萎凋時間長度的。

先天決定後天,一款白茶要勝過別的白茶,產區非常重要。

優秀的產區才能出產內含物質豐富的白茶,正如優質的水田才能產出高品質的水稻。

貧瘠的土地怎麼能結出顆粒碩大的麥子來?

有了好的產區,再輔以好的工藝,一款優秀的白茶,才能誕生。

至於萎凋的時間長度,隻是工藝這個大概念當中的一個小插曲罷了。

如果單單把它拎出來,成為決定一款白茶優劣的憑據,實在是對白茶工藝的不理解與不尊重。

那些苦心研究白茶制作技藝的人,要哭暈在廁所。

《3》

一款白茶好喝的標準,是什麼?

是甘甜麼?

甜度高的白茶就是好白茶?

不不不。

印象中,喝普洱才需要大講特講回甘,大講特講甘甜。

浙大的王教授說過,越苦的茶,回甘越鮮明猛烈。

可見,如普洱這般生於熱帶季風氣候地帶的大葉種喬木而言,由於年平均氣溫高,空氣濕度大,潮濕悶熱天氣多,茶青鮮葉中苦澀味物質的含量,必定會略高一些。

那麼,制作工藝裡,去苦去澀,便是重點。

故而,在喝它的的時候,便首要衡量這茶回甘如何,若是一味地重口味,煞口,苦澀卻化不開,也沒有回甘,必定是工藝不到位或者產區不好,這款普洱,也自然就被劃歸到『品質不佳』那一類去了。

至於湯水的細軟度,柔潤度,絲滑度,倒是一反常態地成為首要標準。

而白茶,也要用這種標準來衡量好壞麼?

湯水甘甜的白茶便是好白茶麼?

當然不用。

用甘甜來形容白茶,還是失之偏頗了。

白茶好壞的判斷標準,白茶的國家標準裡寫得明明白白——鮮香醇爽,四個字,便是了。

鮮,指鮮度,幹物質當中茶氨酸的含量多,就會感覺到鮮;

香,指香氣,幹物質當中芳香醇、酊、醛類的含量多,就會感覺到香氣濃鬱,香型豐富,香得有層次;

醇,指湯感,茶湯當中的醇厚度強不強,喝起來湯水有沒有包漿感,有沒有稠度滑度,細不細,滑不滑,柔不柔。

爽,指的是茶湯咽下後,舌面上的感覺。

舌感如果是渾濁的,是蒙蒙的,那必定就是不好的,而舌面上的感覺是清爽的,是潔凈的,是如同山泉淬過的,是像吃過一盤現采現切的青瓜,那股子鮮嫩到極致的爽口感…..

不能再寫了,我要去喝一杯有機白牡丹,方能解這鮮、香、醇、爽之渴。

《4》

好白茶的誕生,首要是好產區,其次是好工藝,再次,是好儲存。

這三者,有輕有重,但缺一不可。

切不可妄自更改,把『延長萎凋時間』等等外行話加進去,否則,便容易陷入一個比拼萎凋時長的誤區,從而讓消費者越喝越暈,越來越喝不懂白茶。

一旦萎凋時間成為一個炒作的概念,那估計不久的將來,每家在賣茶的時候,都會刻意去提及自己家茶的萎凋時間,而鑒於萎凋時長又擁有不可考證性,於是,萎凋的時間,便極有可能被無限制地人為誇大,達到與現實完全脫節、浮誇的程度。

這一點,有案例可循。

同為閩茶一脈的武夷巖茶,便曾經和正在蹈著這『工藝浮誇風』的覆轍。

君不見有部分茶掌櫃在賣武夷巖茶時,不介紹產區,不介紹品種特征,不介紹該款茶葉的香氣與滋味,而把重點,放在了焙火次數上。

目前的巖茶焙火,大師級的人物,通常隻一道火,便到位了。

技術普通一些的技師,兩道火也到位了。

講究一些的,喜歡味道重一點的,三道火,三道半,也盡夠了。

到了年底,再燉一次,或者提一次香,滿打滿算,也頂多是四次火。

這是現實。

而在這些走『工藝浮誇風』的茶掌櫃口中,自家巖茶的焙火次數,便成了為提價與溢價的最大砝碼。

故而,他們家的茶,便在他的口述裡,離譜地,驚人地,焙到了九道火,十道火,十幾道火…..

這腦洞,賣茶太可惜了,應該去寫小說當編劇。

焙這麼多道火,茶葉早就成焦炭了,哪裡還能喝?

哪裡還有茶氨酸蛋白質維生素?

全蒸發了好吧。

別說現實裡,當年的新巖茶就不可能焙到這麼多道火,且說成本,每加一道火,這成本就要加一次,九道火甚至更多次的焙火下來,這成本,不得達到五位數去?

另外,焙火一次,茶葉就會被頻繁翻動一次,就會碎掉一批。

如果真的九道十道十幾道火下來,這茶葉,早成了焦炭似的黑碎末了,哪還有完整成片的葉子,有些還呈現出綠色來?

隻能說,講故事的人段位太高,而消費者,太善良。

《5》

好茶,需要好工藝來成就。

但好工藝,是一個系統工程,是一臺精密的儀器,是各個零件共同作用之後,產生的良好結果。

並不是僅靠某一個螺絲釘的發光發熱,就能成就好工藝的。

所以,萎凋時間的長度,並不是決定一款白茶優於其它白茶的先決條件,也不是判斷一款白茶品質是否優異的充要條件。

好茶,是一件藝術品。

多方努力,才能成就。

單看一隅,難免狹窄,且,容易誤入岐途。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