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碧螺春』上市 疫情影響零售種植戶挺鬧心。

本報訊《記者 陸宇其》艷陽高照,春意盎然,又到了太湖蓴菜采摘上市的時節。

昨天,位於吳中區東山鎮新潦村的池塘中,蓴菜種植大戶李蓮珍趴在菱桶裡,雙手劃水,聚精會神地尋覓著水下的嫩葉,一伸一掐,熟練地將滑溜溜的蓴菜撈出水面。

『葉青如碧蓮,梗紫如紫綬,味滑若奶酥,氣清勝蘭芳』。

作為一道最能代表江南的『時令菜』,千百年來,被譽為『水中碧螺春』的太湖蓴菜給文人墨客留下了『蓴鱸之思』的念想,成為兼具詩意人文和舌尖享受的時令美食。

在洞庭東山,蓴菜有多種吃法,人們以湯為主,用蓴菜銀魚羹、昂刺魚蓴菜湯等形式,不僅保留了蓴菜最純正的鮮,也讓其中豐富的維生素、氨基酸、葡萄糖、淀粉、蛋白質等多種營養成分最大程度被人體吸收。

在東山鎮,蓴菜產業主要以『合作社+基地+農戶』『企業+農戶』等模式聯農帶農,達到產業發展和產業致富的目的。

截至目前,東山鎮蓴菜種植面積達1000畝左右,種植戶數量超300戶,蓴菜年產量1000餘噸,產值1800萬元左右。

『蓴菜好吃不好采,所以我們管采蓴菜叫‘掐蓴菜’』李蓮珍介紹,蓴菜性喜溫暖,對環境要求極高,適宜生長在溫度為20至30攝氏度,水質清潔、土壤肥沃,水深20至60厘米的水域中。

蓴菜的葉片呈橢圓形,浮於水面,像一張張的小荷鋪展開來。

而可以吃的,是葉子下面如茶葉尖一樣的嫩芽,上面裹著一層滑滑的膠質物,隻有老手才能快速準確地采摘。

四月氣溫升高後,蓴菜就進入了快速生長期,一茬嫩芽就隻有2天左右時間可供采摘,一旦成熟不采,就會長成不可食用的葉片。

受疫情影響,今年,蓴菜零售遇到了不小的阻力,外地商販和遊客的大量減少,讓部分種植戶很焦心。

『以往采完了蓴菜,打個電話就會有人來收購,今年卻不知道該往哪裡銷售』李蓮珍表示,希望更多社會力量可以幫助他們渡過難關,他們也將以優惠價格進行銷售。

責編:王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