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肉桂、水仙、大紅袍,感覺沒區別?巖茶都是一股炭糊味?《圖+文》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旗下巖茶課堂原創

丨首發於搜狐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喝巖茶,很多人苦惱於喝不懂巖茶的品種特征。

曾經看到有人留言——『作為不懂茶的新人,為什麼感覺武夷巖茶喝起來都是一個味道?

剛看到消息,還沒來得及反應,茶友很快發來他的猜想。

『是不是我買的茶都太便宜?

憑第一直覺,麻花認為這是位脾氣好,並且特別善良的茶客。

畢竟,但凡換個脾氣暴躁點的,一早就在心底開罵了。

會吐槽巖茶不過是炒作,喝著全是炭糊味,買茶完全就是被騙了。

但那位茶客倒不是這麼想,而是先歸因到價位上。

巖茶賣多少算貴,賣多少算便宜?

沒有統一標準,得看個人的心理預期。

話說,茶友口中的便宜巖茶,具體是怎麼個便宜法?

一番細問,才知道原來他在網上買了一份《巖茶合集》,包括大紅袍、水仙、肉桂、奇蘭、梅占在內,茶葉克重加起來接近2兩,促銷價接近兩百。

至於具體的牌子名,這裡不便點名。

從經驗看,這樣的價位區間,不算特別便宜。

和9.9元一大份包郵的茶葉相比,沒法相提並論。

再說了,拋開品質去談價格,也沒有意義。

要是按照前文的價格,入手到既沒茶香,又沒茶味,喝著平平無奇,沒有差別的巖茶,未免太坑人。

新手入門巖茶,喝不出A茶和B茶的區別,倒也不奇怪。

在這背後,存在4種可能性。

《2》

一、買到焙死的茶。

早幾年,曾有朋友過來炫耀,表示他買到一款便宜又味重的口糧大紅袍。

滿滿一大罐,價位還不到百元,特別便宜。

偶買噶,這麼低的價位,能有品質保障嘛?

放心,這茶的火功焙得特別足《彼時正盛行巖茶火功越高,品質越好的謠傳》。

聽到這,麻花還是難以置信。

果不其然,將幹茶倒出來後,發現幹茶條索漆黑、沒有光澤。

註入沸水一沖,泡出來的茶湯略微偏深,接近黑褐偏紅,是典型的『醬油湯』。

不用湊近,就能聞到一股焦糊味。

捏起葉底,緊緊揉捻成條的茶葉,舒展程度有限。

用大白話來說,就是沒有徹底泡開。

葉底僵硬,沒有活力與彈性。

在圈內,這屬於典型的『學費茶』,根本沒有半點巖茶的風味優勢。

香清甘活,一字不沾。

聞起來/喝起來都是一股焦糊味,難怪會讓人覺得巖茶喝起來都一樣……

《3》

二、新人不適應足火茶。

足火茶是很多老茶客的最愛,湯感渾厚,茶味綿柔,喝著特別過癮。

雨季,喝上一杯足火肉桂,整個心情都能放松下來。

但站在新手的立場看,廣大新人未必能接受足火巖茶的風味。

之前沒有喝過茶,連綠茶、花茶等常見茶類都很少喝;

此前喝茶一直是喝清新風味的綠茶、茉莉花茶、清香型鐵觀音;

在喝足火巖茶前,從沒喝過焙火茶,沒有喝傳統風味鐵觀音、單叢茶的經歷……

符合上述畫像的茶客,算是白紙型的巖茶新手。

這些零基礎的新人在剛開始喝巖茶時,不適宜『冒進』。

剛一入門,就立刻挑戰高難度的足火茶。

難免會因為自己喝不懂,欣賞不來,覺得巖茶都是一個味。

像剛開始喝酒《白的》,就沖刺高度酒,百分百就覺得酒味太重,哪怕再名貴的精釀酒,也喝不出差別。

所以,穩妥起見,建議新手選擇輕火、中輕火巖茶。

先將焙火程度輕一些的巖茶喝懂後,再去感受足火茶。

到那時,哪怕是同樣的茶,也能喝出不同的感受。

《4》

三、喝到沒有褪火的巖茶。

武夷巖茶的加工,離不開焙火。

巖茶圈內,素有『無焙火,不巖茶』的說法。

但經高溫焙火後,剛焙成的新茶會迎來一個尷尬期——褪火。

要是火氣未除,就心急泡茶。

那麼,在一股煙熏火燎、帶有偏燥的火氣影響下,難以喝準巖茶本味。

常見道,心急吃不了熱豆腐。

剛出鍋的熱豆腐,急忙夾一筷子,一口吞下。

後果是燙破一層嘴皮,味蕾感知受損。

到頭來,這碟豆腐到底是什麼滋味,反而說不清楚。

巖茶也是如此,處於褪火期的新茶,不適宜飲用。

一切的一切,要等褪火後再說。

不過,對廣大茶客來說,這點倒不用很擔心。

因為大家在買茶時,很少有機會遇到剛下焙、火氣很旺的新茶。

畢竟,為了保住口碑,避免誤會,茶商們不會冒著被客人投訴的風險,貿然將剛焙出來的新茶發貨出去。

當你在買巖茶時,如果沒有遇到特別說明,強調要等若幹褪火期限後,再去泡茶。

按照默認,直接泡來品嘗便是。

《5》

四、泡茶方法不當。

巖茶的茶味體系,界限分明。

一個山場一個味;一個品種一個味;一個師傅一個味。

但到了茶桌上,自己在喝茶時卻是一臉懵。

將水仙喝成肉桂,將肉桂誤認成水仙,感受不出兩者的差距。

甚至於,花了大幾千的價位去買正巖茶,結果發現和自己買到不標山場的口糧茶《價格相差數倍》喝著差不多,感受不到山場差距。

這時,除了要懷疑自己買到假貨以外,還得檢查泡茶方法。

見過很多剛開始喝巖茶的外地朋友,他們在拿到泡袋裝的巖茶時,都很新奇。

打開泡袋後,一泡茶分成好幾次,慢慢沖泡。

8克一泡的肉桂,原本應該一次泡完。

但卻被分成3次沖泡,每次泡出來的茶湯,僅有淡淡的茶味。

肉桂的花果香、桂皮香被大量稀釋,茶湯滋味喝著不苦不澀,湯感偏薄,嘗不出辛辣感。

當你在喝茶盲猜時,遇到一泡被泡得極淡的茶,相見不相識也不奇怪!

《6》

喝巖茶,茶圈前輩經常會示范這樣的喝茶姿勢——啜。

將巖茶啜著喝,茶味才能喝得準。

啜茶的原理,細說起來倒也不復雜。

端起一杯茶,小口啜入。

就像吸溜吸溜吃面條那樣,借助口腔內形成的吸力,將茶水快速啜入口。

因吸力碰撞的緣故,茶湯入口瞬間,猶如驚濤拍岸。

茶水震蕩,通過舌頭的攪拌,遍及口腔。

此時,能夠更好調動全方位的味蕾感知細胞,感受茶湯風味。

我們的嘴巴裡,遍佈著不少味蕾感知細胞。

喝茶時,如果像喝水那樣,直接喝入一大口,一飲而過。

在此期間,味蕾細胞們壓根還沒來得及反應,就已經囫圇而入。

為了分辨巖茶的風味,喝茶方式是有講究的。

最好是啜著喝,哪怕自己在喝茶時,不好意思啜出聲,那也應該小口飲入。

飲入茶湯時,先不急著吞下去,稍微停留數秒,感受茶湯中的滋味層次再說。

大口牛飲,囫圇吞棗,肯定是喝不準藏在巖茶湯水裡的細膩風味!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