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旗下巖茶課堂原創
丨首發於搜狐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碧水丹山,是武夷山旅遊業的招牌。
同時,也是武夷茶的生長根基。
丹山,指武夷山當地特有的丹霞地貌。
麻花平日文章裡常提到的風化巖/丹巖,正來自於此。
武夷巖茶,素有『巖巖有茶,非巖不茶』說法。
當你需要判斷某處山場環境正不正時,僅是掃視一圈,看看茶地周圍有沒有標志性的高大丹巖即可。
因為從高大的丹巖上,能自然剝落出不少風化細屑物。
掉落下方的茶地土壤後,能給茶樹帶來獨一無二的滋養。
據悉,正巖茶園土壤,以礫巖、紅砂巖為主。
疏松透氣富含多種養分,能讓產出來的茶,獲得獨特的巖韻風味。
考慮到,正巖一帶的風化巖,是獨特的丹霞地貌產物。
前段時間有茶友提問,『國內丹霞地貌有N多處,七洞溝、丹霞山、龍虎山,為何就沒有巖茶出品?
』
原因嘛,武夷巖茶的成型前提條件,獨一無二。
《2》
一、丹霞地貌的階段不同。
丹霞一詞,據說出自曹丕,曹公子寫過一句詩——『丹霞夾明月,華星出雲間』。
丹霞從字面上理解,指紅色的雲霞。
遠遠看去,滿目盡是紅色石頭山,就是丹霞地貌的典型。
看了下資料,國內將『有陡峭山崖的紅層地貌』,稱為丹霞。
因為紅色巖層孔隙度大,導溫性能差 ,相比其他巖層更容易風化剝落。
從地質意義上,各地丹霞地貌處於不同演化期。
先是巖層抬升,再是被流水、風化侵蝕,最終形成渾圓的丹巖石頭山。
但各地地質基礎不同,成土母巖不同,地質生長條件不同。
即便同為丹霞地貌,土壤構成也不盡相同。
一言概之,正巖茶園的土壤條件,還真的沒那麼容易復刻!
《3》
二、氣候條件不同。
茶樹的天性,喜陰喜濕。
從種茶角度看,太幹燥、太幹旱、光照太強、氣溫太低、過於炎熱的地方,都不適合茶樹生長。
茶樹生長的基礎環境裡,溫光水氣土,環環緊扣,缺一不可。
之前看到一個腦洞大開的實驗設想。
既然,正巖茶這麼貴,怎麼不多復刻幾個山巖山場?
畢竟,正巖茶園土壤組成,不過是紅砂巖、砂礫巖等。
按照配方,改善一下茶地土壤,是不是能讓自家產出來的茶,或多或少能與巖韻沾點邊?
一句話,沒那麼簡單。
正巖核心地帶的山場,風化巖隨處可見。
時時刻刻,每分每秒,當地土壤內都能獲得源源不斷的風化巖碎屑補充。
而實驗環境下,幾乎無法照搬這一先天因素。
正巖山場的好,遠不止是土壤,還離不開當地的小氣候。
之前在武夷山時,聽過這樣的調侃。
好的正巖山場鑒別,可認準這樣的順口溜——頂上戴綠帽,腰穿紅腰帶,底部有澗流。
巖頂上,綠色植被要豐富,高大樹木要豐富。
這些綠植能提供鳥類棲息地,對茶樹生長來說,更是一個提供枯枝落葉+鳥糞等天然腐殖質的營養大後方。
『紅腰帶』指紅色風化巖,前文已經說了,這是正巖山場的一大標志物。
景區裡,丹巖隨處可見。
巖石裸露在外,能看到本身偏紅的顏色。
如果有巖壁滲水影響,表層比較潮濕,爬滿青苔苔蘚後,遠看會更接近黛色。
底部有溪流,能改善區域內的小氣候。
對天性喜陰的茶樹來說,這再好不過!
《4》
三、茶樹種群資源不同。
武夷山本土的茶樹品種資源,極其多樣。
據記載,武夷山是中國茶樹原產地之一,當地茶樹群體種武夷菜茶,由野生種演變而來。
發展到今天,武夷山本地的優秀良種,不計其數。
歷史上,單單是慧苑一處,就產出了成百上千的名叢。
不同的茶樹品種,能帶來不一樣的風味體驗。
體現在茶樹鮮葉上,葉片厚薄、鋸齒特征、葉脈深淺、葉張大小、持嫩效果、茶毫多少、顏色特征等,各有不同。
體現在茶味成品上,更是難以盡數。
有的自帶奶油香,有的自帶甜花香,有的帶有深沉中藥香,有的自帶木質香氣。
論湯水滋味,更是有的鮮醇,有的飽滿,有的微苦回甘快,有的極為細滑綿柔……
羅素說過一句話,參差百態,乃是幸福本源。
對武夷巖茶的發展來說,茶樹品種的參差百態,多樣變化,也是形成巖茶風味魅力的關鍵一環!
《5》
四、制茶發展歷史不同。
武夷茶發展歷程,大致如下。
最早武夷山人種茶,僅供食用或藥用,將鮮葉采下曬幹後泡水。
有文字記載的制茶起點,可追溯到唐宋年間的蒸青綠茶團餅。
直至元朝大德六年《1302》,在武夷山四曲溪畔興建禦茶園。
截止到明朝嘉靖年間廢除,武夷茶入貢歷史長達255年。
從茶葉分類看,武夷山先有綠茶,後有巖茶,隨後演變出小種紅茶和工夫紅茶。
哪怕到今天,制茶依舊是武夷山的經濟支柱。
武夷山本身是個沒有工業的城市,主要經濟依靠的就是旅遊和茶葉。
到武夷山的街頭走一走,幾乎滿大街都是和茶相關的元素。
想買茶喝茶,有茶葉批發店、茶莊、茶會所;
想買茶葉包裝,有各式各樣的茶葉禮盒包裝專賣店;
想找一些茶周邊,茶席、茶盤、蓋碗等茶器,比比皆是;
再不然,還有不少制茶機器出租,農具經營、炭焙坊、色選廠、果木炭出售等巖茶相關周邊。
可以說,武夷山是一個茶氛圍極濃的城市。
制茶發展史,源遠流長的武夷山,擁有其他地方無法具備的制茶人文底蘊。
《6》
五、制茶經驗足夠垂直。
茶圈內,只要一款茶足夠紅,在利益面前,必定會引來後續效仿者。
綠茶裡,除了傳統龍井產地外,每年春茶季時,各地的龍井新茶遍地開花,用烏牛早做龍井的現象,比比皆是。
近些年,白茶逐漸火起來後,雲南白茶、四川白茶,跟風者眾多。
奇怪的是,武夷巖茶在茶葉圈子裡,少有被模仿。
要知道,論走紅時間,巖茶早明朝的時候,已經憑借大紅袍走紅了。
民間編出來的『狀元歸來報恩,為茶樹身披紅袍』的故事,可謂一時佳話。
但成名已久的巖茶,卻一直沒有效仿者,這又是什麼道理?
某次在喝茶時,有坑主一語道破天機:我們巖茶的做青焙火太復雜,做茶成本太高,外面的人學不了。
這倒是一番實話。
單獨以焙火為例,巖茶的焙火要求復雜。
有各種步驟,有各種火功,還有明焙暗焙的不同,連打焙的木炭樹種都有要求……
多重高難度的苛刻制茶細節,決定了在其它地方再照搬復刻所謂的『XX巖茶』,難度很高。
《7》
武夷巖茶是地理標志保護性產品。
唯有武夷山,才能產武夷巖茶。
而換做其它地方出品,則名不正,言不順。
再說了,即便有,廣大茶客們未必會買單。
畢竟,在各地名優茶葉產區裡,西湖龍井的鮮葉,做成龍井綠茶,遠比紅茶值錢。
老班章等名山頭的茶樹鮮葉,也是加工普洱為主,不會貿然改做白茶和紅茶。
制茶時,放著熟門熟路的老本行不做,另起爐灶,嘗試創新另類茶。
到最後,市場能否會買單,還是一大未知數!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