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旗下巖茶課堂原創
丨首發於搜狐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常言道,不到長城非好漢。
全國各地景區裡,以『好漢坡』定名的景點,不計其數。
迄今為止,我們爬過了兩個好漢坡。
這倆好漢坡放在一處比較,並非同一重量級。
用一個不大貼切的成語來形容,是小巫見大巫。
第一次在景區裡登上好漢坡,是在去往母樹大紅袍的路上。
彼時我們正從水簾洞停車場入口邁步走入,跨越漫長征程。
穿越慧苑這個大坑的大半直徑,途徑章堂澗、天車架、鷹嘴巖、慧苑寺等一眾地標。
閑逛一番竹窠後,再越過流香澗。
出流香澗,入倒水坑,行至半程,拐向去往母樹大紅袍方向。
從倒水坑去往母樹大紅袍路上,必經一個層層階梯組成的陡坡——好漢坡。
《2》
好漢坡這個山場很有意思,中間是層層石階。
石階兩旁,左邊是茶樹,右邊也是茶樹。
論品種,以葉片內卷《微微往內折》的肉桂居多。
因時隔久遠,隻感覺那個階梯太耗費體力,太費膝蓋。
扭轉了原先閑庭漫步式的閑逛狀態,接近電池耗盡,腳步疲重。
走兩步,歇三步,簡直就要『走廢』。
但好在,終於登上了大紅袍好漢坡的制高點。
登高後,接下來就是相對平整的下坡路。
再往前走一小段土路,面前便是大紅袍母樹的祖庭地——九龍窠。
很多遊客到武夷山,會仰慕母樹大紅袍之名,特意尋來。
用鏡頭去記錄那六棵母樹,打卡到此一遊。
拍的時候得將鏡頭倍數拉近,才能遠遠拍到種在巖壁平臺的母樹模糊身影。
甚至,很多遊客即便到了實地,也是『相見不相識』。
前去遊玩參觀時,順著指示牌到了母樹所在地。
『但是,樹呢?
樹在哪?
』
嗯,你得抬頭遙望,才能看得見。
『就這,這大名鼎鼎的母樹大紅袍,怎生得這麼矮小,為啥不是參天大樹的模樣?
』
人家畢竟是灌木,三株六叢皆是如此,又怎能期望灌木長成高大巨樹呢。
『呃,呃,呃,那好吧……』
以上腦補出來的小九九,估計是很多遊客去看母樹時的真實心理歷程。
按武夷山胡歌的金句總結。
不去看母樹,遺憾終生。
去看了母樹,終生遺憾。
當時他還稍微解釋了下,有些東西呢,相見不如懷念。
大紅袍母樹是武夷巖茶發展史的高度精神豐碑,文化紀念價值是不可估量的。
至於那幾棵樹本身長得高不高,壯不壯,是否枝繁葉茂得令人震撼,反倒不是重點。
《3》
話說回來,母樹大紅袍那段路的『好漢坡』。
除了石階梯稍微讓人走得有些腿酸外,其餘都還好。
但接下來提到的這處好漢坡,還真有幾分玩心跳的感覺。
這處好漢坡,位於虎嘯巖。
名字雖同,但陡峭險峻程度卻倍增。
如圖,先看簡介。
海拔高度看著,倒也不算高,不過510米。
連臺階級數,看著也不誇張,不過340級。
但爬上去一趟後,當真是極累人。
從虎嘯巖入口進,一路直奔,到了好漢坡的坡底。
彼時,正值下午四、五點。
夕陽呢,正準備西下,普照在整片陡巖上。
壓了壓防曬帽,開始往上走。
最初兩、三分鐘,倒還悠哉悠哉。
再逐階往上,渾身冒汗,豆大汗珠從額頭流下。
忘了介紹,虎嘯巖這處的好漢坡,處於純景點,沒有種茶。
它全由整塊巖壁組成,古老的石階正是沿著山勢,逐級開鑿而成。
一手扶著欄桿,小心翼翼往上攀,階梯異常陡峭。
走了沒幾分鐘,就又曬又熱。
感覺自己像是白曬花生。
三伏天的下午,貼在被陽光曬了大半天的巖壁上,腳底下冒著熱氣,頭頂上曬著陽光。
上下夾擊,熱得讓人無處可躲。
豈不就是活脫脫的白曬花生,往上面均勻地曬上幾個鐘頭,估計就得脫水了。
《4》
話說,這處又曬又陡的好漢坡,有啥看頭呢。
風景極佳,越是往上,視野越開闊。
往左看去,夕陽普照山林,一片孤城萬仞山。
遠遠近近的風化巖,林立其間。
樹木茂盛,白雲卷疏,漫射光柔和。
隨手閉著眼去拍,都能拍出風景大片。
往右看去,喲嚯,好大的一塊風化巖。
嗯,請原諒麻花的詞匯匱乏,這就是典型的正巖風化巖。
並且,那面風化巖還比較平整,有著一縷一縷水紋。
這是典型的流水侵蝕痕跡。
不知經歷了多少萬年的自然侵蝕,在流水的常年作用下,形成了這樣的特殊紋路。
總之,老天爺的鬼斧神工,當真是妙不可言。
當時,看到這面平平整整的風化巖,一度錯覺以為是曬佈巖。
轉過頭想,這不對。
曬佈巖是坐竹排漂流時,遠遠就能看到的。
而這裡可是虎嘯巖景點,離得還有些遠。
之前在查丹霞地貌資料時,大致看過簡介。
這樣的巖壁造型,屬於水紋巖。
柔和的夕照灑在流紋表面,很像波光粼粼的湖面,別有一番風景。
《5》
站得高,望得遠。
在爬虎嘯巖的好漢坡時,好不容易,千辛萬苦,又熱又累,終於爬到了頂——半入雲。
古人起的名字,果然很有詩意。
山勢高峻,半入雲端。
山頂上,有一處小亭。
旁邊還有古舊的土石墻,以及可供泡茶的石臺、石凳。
以幹凈蒼茫的半空作為背景,在這裡來一場戶外泡茶,非常有意境。
但不能選在三伏天,得到秋天或者初冬,不曬不熱的時節上來,爬好漢坡時才不會那麼艱辛。
另外,站在此處登高遠眺,像是站在虎嘯巖的制高點,能將周邊情況偵查得一覽無餘。
遠望右側,在剛剛看到大塊流紋巖的底部,顏色是綠綠的。
裡面成片成片的綠色,其實都是茶樹。
茶樹像是一條飄帶那樣,被齊齊整整種在那塊水紋巖的底部。
這裡,便是虎嘯巖的某處小山場了。
《6》
往下走去,原路返回。
給這片虎嘯巖的茶園,來個特寫。
走近看去,喲嚯,肉桂!
還是那個巖茶主角肉桂,這裡面成片種著的茶樹,幾乎都是肉桂。
葉片細、窄、長、卷,夏季新生芽頭和頂端嫩葉,略微偏紅,茶樹莖條顏色略微偏褐偏黑,極有辨識力。
且,這片山場的肉桂《虎肉》,一面剛好背靠巨大風化巖。
常言道,背靠大樹好乘涼。
對茶樹而言,背靠大巖,也能提供遮陰,避免日照時間過長,帶來半陰半曬的環境。
和種在巖頂的茶樹略有不同,這片以巖為鄰的虎嘯巖山場,屬於非典型巖上茶。
光照時長適中,葉片持嫩更佳。
理論上做出來的成品,香氣也會更細幽,湯感也會更細滑一些。
蘇州園林裡,有移步換景的說法。
而武夷正巖,不誇張地說,能移步換『小氣候』。
對照前面那片又曬又熱的好漢坡,這片小山場就顯得陰涼溫潤許多!
這次的虎嘯巖之旅,算是淺嘗輒止,隻走了整個虎嘯巖的一隅。
要走完全境,估計得改天抽空專門再來一趟。
但收獲卻頗豐。
虎嘯巖是處很大的地盤,不僅景點多,小山場也很多。
且,虎嘯巖作為大山場,下屬也有包括坑澗/巖上等不同地形。
對比早前的大紅袍好漢坡之旅,沒想到在這次走山場時,也能在虎嘯巖也遇到同名的好漢坡!
景區裡,虎嘯巖相對山高林密。
據說在舊時,甚至還有老虎出沒。
層層風化巖相間的虎嘯巖,地勢開闊,整體光照適中。
難怪能在《開門紅》虎嘯巖肉桂裡,喝出虎虎生威般的開闊氣勢。
花香、果香、桂皮香顯著,湯水細膩稠滑。
心有猛虎而細嗅薔薇,大致如此!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