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茶類裡,5個容易被茶友混淆的概念,第1個很多老茶客都不知道。《圖+文》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搜狐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昨天,看到發小在朋友圈裡惆悵,許多年沒吃到正宗的福州魚丸了。

自己刷到後,立馬買了一箱,用泡沫箱裝好,放進冰袋,快遞過去。

高中畢業後,她就去了北方上大學。

因為認識了現在的丈夫,也找到了合適的工作,便在那裡安了家。

多年未見,記憶中,她很喜歡笑。

笑起來還有酒窩,大大的酒窩,特別好看。

沒過幾天,她收到了。

激動地發來語音:陳,太好吃了!感動得我眼淚快要打轉轉了……

值得慶幸的是,如今的物流業非常發達。

即使路途遙遠,也在短短兩天內,把她的童年又山長水遠地送到了目前。

恰好快到中秋了,不在父母身邊的人們,一向對中秋懷有難以言說的感情。

話又說回來,哪裡沒有魚丸呢?

南方有,北方也有。

隻不過,承載了鄉情的魚丸,更能喚醒味蕾罷了。

況且,由於用料、手法和地域口味的不同,做出來的味道,必然有區別。

失之毫厘,謬以千裡。

不由得想到茶圈裡,也有很多『一字之差,差別巨大』的例子。

很多不明真相的茶友,都因為這些詞語,鬧出了不少笑話。

《2》

例子一:臺地茶和平地茶

當年古樹茶流行的時候,另一種茶則特別不招人待見,那便是臺地茶。

後來有專家站出來說,號稱遍地都是古樹茶的地方,其實隻占極小的一部分。

當地做茶,絕大多數的原料,都是臺地茶。

後來,隨著高山茶的概念流行,臺地茶再次出現在人們的視線。

然而,時至今日,仍然有人不知道什麼是臺地茶。

其實,簡單來說,就是指人工栽培在茶園裡的茶。

『臺地』二字,特指茶樹的栽種方式,在依山而建的土石壘起來的石臺子上,種植茶樹。

所以,臺地茶可以被大規模、成面積地栽種在園子裡。

既能保證產量,又能便於日常管理,是茶農精心呵護出來的茶。

因此對於大多數茶類而言,它是市場主流。

像大家平時喜歡的西湖龍井、牛欄坑肉桂等,都是臺地茶。

那些『打死不喝』臺地茶的朋友,可以放下執念,放心大膽地買了。

而平地茶,則指的是茶園海拔低,種植在平地地區的茶。

從地理學上來看,它的概念,與高山茶是相對應的。

臺地茶與平地茶之間,也是相互平行,互不影響的關系,切勿混為一談。

《3》

例子二:功夫茶和工夫茶

在紅茶中,有一種常見的品類,名為『gong』夫紅茶。

在我們福建和兩廣地區,也有一種泡茶方式,名為『gong』夫茶。

那麼,它們分別是哪個字呢?

大家可以這樣理解,制茶,是一種工夫,因此應該叫工夫紅茶。

泡茶,則需要花費很長時間的練習,就像練武術,所以是功夫。

有些同行講紅茶的時候,會習慣性地把工夫紅茶寫成『功夫紅茶』,並不恰當。

容易讓剛開始喝茶的朋友,繞得暈頭轉向,越喝越糊塗。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讀音相同但字不同的案例,自古便有之。

有些字、有些詞,古代的用法與現代的用法,大相徑庭。

稍微粗心一些的人,沒有專門去查字典,弄錯了也很正常。

隻是,希望那些認真做學問的人,不要誤人子弟,分清是非。

《4》

例子三:武夷巖茶和武夷茶

經常有茶友問村姑陳,是不是武夷茶=武夷巖茶?

當然不對。

武夷巖茶的標準,很復雜。

它來自武夷山是不假,但之所以要在武夷茶中間加上個『巖』字,是因為它不僅是建立在武夷山特定的地理、氣候、土壤等環境因素。

更重要的是,用工藝把武夷山地域特性表現出來。

獨特的焙火工藝,成就了它獨特的韻味和魅力。

這便是我們平時常說的,好的武夷巖茶,有『巖韻』,巖骨花香,香清甘活。

巖巖有茶,非巖不茶,巖茶因而得名。

至於武夷茶,則是一個統稱,泛指所有來自武夷山的茶。

陳椽教授早在上世紀20年代在《名茶歷史研究》中指出:『武夷巖茶是武夷茶的內涵,而武夷茶是武夷巖茶的外延』

同樣來自武夷山,且名氣很大的茶類,還有桐木紅茶。

包括正山小種、金駿眉、大赤甘、小赤甘等,品質都很出色。

喝茶之前,將二者做好區分,也有利於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5》

例子四:老『叢』水仙和老『樅』水仙

還是一個同音不同字的事件。

市面上,有不少烏龍茶的包裝上,帶『cong』。

有的是『叢』,有的是『樅』,有的甚至是『從』。

那麼,武夷巖茶中的老『cong』水仙到底哪個說法才正確呢?

答案揭曉,應該是老叢水仙。

所謂老叢,指的是樹齡較老的茶樹。

一般來說,隻有喬木、小喬木一類的茶樹,才有老叢、高叢之說。

灌木類的茶樹,預期壽命有限,則不講老叢。

縱觀茶圈中,所有帶『cong』的詞語,如老叢、名叢、高叢、單叢、茶叢等,通通都是『叢』。

大家好奇的『樅』,實際上,壓根就和茶樹沒有任何關系。

奈何,老樅的說法,早已泛濫成災。

刻意去糾正別人,反倒惹人嫌棄,覺得你在假正經,咬文嚼字。

說到底,茶好喝,名字什麼的無所謂。

只要品質好,貨真價值,年份到位,也的確不必計較太多。

《6》

例子五:安吉白茶和白茶

先說結論,安吉白茶雖名叫『白茶』,但實際是綠茶。

我們劃分六大茶類的依據,不是隻看顏色,而是看工藝。

綠茶是不發酵茶,有殺青。

白茶是微發酵茶,不殺青,也不揉捻。

故而,按照加工步驟和發酵程度,安吉白茶是名副其實的綠茶,來自浙江安吉。

至於為什麼要起這個名字,還要追溯到它的樹種——白葉一號。

這是一種得了『白化病』的特殊茶樹品種,在低溫狀態下,芽葉泛白,葉綠素大量流失,呈現出『白』色。

當時的茶農,或許還沒有六大茶類的概念,就給它形象地取名為『安吉白茶』。

這個名字,也就一直叫到了現在。

隨著白茶的復興,人們對白茶愈發感興趣。

同時又很好奇,主要產地在福建的白茶,怎麼跑到鄰省浙江去了?

再次聲明:安吉白茶不是白茶。

白茶的分類,有白毫銀針、白牡丹、貢眉和壽眉,特點是鮮香醇爽。

而這段美麗的誤會,也算是讓大家對白茶,有了進一步深刻的認識吧。

《7》

喝茶,是件隨心所欲的事情。

但做學問,還是應該公正、嚴謹、求實,以事實為鑒,全心全意為大眾服務。

當然,真心愛茶的人,也總是喜歡鉆研的。

那些不為人知的,關於茶葉的冷知識,也會自發宣傳。

自己愛茶,便不希望身邊的人有誤解。

人人都喝得清醒,喝得透徹,豈不樂哉?

若渾渾噩噩,人雲亦雲,則很難遇到符合自己心意的好茶。

在茶圈裡,人人都能成為高手。

世上無難事,只要肯攀登。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