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全面的普洱茶茶名由來的文章。《圖+文》

普洱茶茶名由來:普洱茶歷史久遠,身世撲朔迷離,其名稱的由來,也眾說不一。

以往,人們慣以普洱茶作為雲南茶葉的統稱,即雲南所產茶葉都被稱為‘普洱茶’。

實際上,普洱茶真正的生產地在雲南昌寧縣以南,沿著瀾滄江東西兩岸分佈的鳳慶、臨滄、雙江、永德、勐海、思茅、景洪等縣市,其中尤以西雙版納一帶為最多。

有種說法也認為,普洱茶的原產地就是思茅地區的普洱縣,普洱茶因地名而得。

較主流的看法則認為普洱茶原料是雲南大葉種曬青毛茶,歷史上的普洱茶也一直是以古‘六大茶山’所產大葉茶為原料制成的青毛茶,以及由青毛茶壓制成各種規格的緊壓茶。

普洱作為雲南部的重要貿易集鎮和市場,歷來都是茶葉集散地,普洱茶也因此而得名。

『普洱』自古以來就以普洱茶產地和集散地聞名中外。

它後來就成了清代為向朝廷上貢普洱茶的普洱府所在地。

樊綽《蠻書》載:『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是雲南茶見諸於史籍的最早最可靠的記載。

唐代滇南的銀生府為雲南主產茶區,普洱古屬銀生府,滇南之茶均集散於普洱府,然後運銷各地;謝肇浙《滇略》中載:『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團』這是目前所知歷史上第一次在典籍中提到『普茶』。

清朝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中寫道:『普洱茶出自雲南普洱府,產攸樂、革登、倚邦……六茶山』普洱府即現在的普洱縣;是當時滇南的重鎮,是茶的集散地,周圍各地所產茶葉運至普洱府集中加工,再運銷康藏各地,普洱茶因此得名。

說到普洱茶,不能不提到普洱茶市。

普洱茶市的形成,起決定作用韻是附近的『磨黑鹽礦』。

雲南不靠海,生活在大山裡的少數民族吃鹽是一個天大的問題。

普洱的磨黑鎮地下有鹽礦,周圍幾大茶山的鄉良靠它來生存。

除牛羊皮張外,換鹽的大宗商品就是茶葉。

普洱出現一個大的交易市場,就自然而然地成為茶葉的集散地。

據史籍記載,滇南之茶均集散於普洱府,然後運銷各地,久而久之,從這裡集散到各地的『滇南之茶』就以『普洱茶』之名,傳揚天下。

雲南是世界茶樹的原產地,先後在雲南南部發現的大型野生茶樹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雲南同時又是世界上最早馴化、栽培和使用茶葉的地區,瀾滄縣邦崴的過渡型大茶樹、鳳慶香竹菁的『園埂茶』、勐海南糯山的800年『茶王』和其他有上千年歷史的古茶園提供了充足的證據。

目前發現的山茶屬植物約有200種,基本上生長在北回歸線兩側太陽直射區。

除位於北回歸線外,雲南普洱茶產區還有高海拔和未經長期耕作而改變理化性質的赤紅壤的特點。

特殊的地理環境賦予大葉種茶葉極強的屬性物質。

北回歸線也穿過廣東、廣西,但由於海拔低和土壤變化,那裡隻生長中葉種茶葉。

遠離北回歸線的地區,隻生長小葉品種。

越北向,茶的屆性物質含量越少。

一方水土一方物。

喝茶,當然指的是喝茶的屬性物質。

人們常說雲南茶耐泡,出茶多,就是因為屬性物質含量不同。

雲南茶好,好就好在它是最典型的茶。

由於屬性極端,苦澀重,味釅,一些銷區不太適應。

而經過後發酵,化苦澀為甘醇,相得益彰,茶性最終得以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

這就是人們喜愛的普洱茶。

1938年以前,雲南隻產曬青茶,即用雲南大葉種鮮葉,經殺青、揉捻、曬幹而制成,因此,歷史上所指的普洱茶,泛指雲南原思普地區《今思茅、西雙版納)的曬青茶和以其為原料壓制成各種規格的緊壓茶,集中在普洱府所在地(今普洱縣)交易而得名。

這種曬青茶及其制成品,經長距離運輸和長時間的貯藏,茶葉緩慢氧化,千茶外形色澤逐漸變成紅褐色,湯色變得紅艷,滋味回甘。

1973年後,為適應國際市場對普洱茶的需要,雲南茶葉進出口公司在昆明茶廠用曬青茶促成後發酵和陳化處理,形成現代風格的普洱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