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吾雨茶業原創,首發於搜狐號
一些比較細心的茶友肯定會發現,
有的人泡白茶的時候會把茶湯瀝幹凈;
而有些卻不會,
他們會留一點茶湯在壺中,
這是為什麼呢?
這期吾雨課堂就來告訴大家其中的原因。
☟☟☟
首先我們先來說一個泡茶時的概念——留根,
留根是指在每次倒茶湯時,
留一部分湯底在沖泡茶器中,
然後註水沖泡下一道。
這樣做可以讓茶葉的滋味得以延續,
口感不會有明顯的起伏變化。
留根法
什麼情況適合用留根法呢?
留根法在我們用玻璃杯泡白茶或者煮茶的時常會看到。
1、杯泡
我們在用玻璃杯泡白茶的時候,
茶水是不分離的,
這樣就會導致一種情況,
就是茶越喝到後面越濃。
過濃的茶,
它的苦澀感就會比較重,
影響品飲體驗,
而且一泡茶所含有的內質是有限的。
在水中,
茶的內質一直在釋放,
如果沒有留一部分湯底,
喝完一兩泡後,
茶湯就沒有滋味了。
2、煮茶
在煮茶過程中,
茶和水是直接接觸的,
而且煮茶時,
茶葉大部分內質在第一次沸煮時析出。
而後可析出的內質就十分有限了,
如果每煮一壺茶,
都把茶湯倒幹凈,
茶湯的濃度就會很快下降,
這樣茶就不耐煮,
而且每一壺茶口感滋味變化大。
如果留下一部分茶湯續水再煮,
就可以保證,
煮出來的老白茶滋味甘醇、柔和。
至於要留多少湯底,
就要看茶性及茶量了,
再根據個人喜好和泡茶經驗而定,
有出六分留四分的,
也有出七分留三分等等。
出盡茶湯
那什麼情況出茶湯要倒盡呢?
我們在用蓋碗、紫砂壺泡茶時,
需要把茶湯倒幹凈,
因為蓋碗泡和紫砂壺泡屬於比較講究的泡法,
比較註重茶的口感滋味和香氣的細微變化,
需要一道道的品鑒。
而最後幾滴湯水是一杯茶最精華的部分,
如果沒瀝幹,
會導致茶湯濃度不夠,
影響茶湯的滋味。
再加上茶湯的最後一些茶水都沒能瀝出,
就會增加茶葉和水的接觸時間,
茶中的咖啡堿、茶多酚,
會不斷的被浸泡出來,
茶湯則會變得越來越苦澀。
坐杯和悶泡
說完留根就不得不提一下『坐杯』和『悶泡』,
『留根』前文說過了,
就是留一部分湯底,
在很多茶友看來那不就是坐杯嘛,
蓋上杯蓋的坐杯不就是悶炮,
因此很多茶友看來這三個詞都是一個意思,
其實不然。
那什麼是『坐杯』和『悶泡』呢?
1、坐杯
從字面上理解,
『坐杯』就是讓茶葉坐在杯子裡。
實際上是等待茶葉中的物質析出,
讓這些滋味物質均勻擴散,
延緩出湯的時間。
對於白茶來說,
一般前三泡講究的是快進快出,
並不需要坐杯。
而從第四泡開始,
就會適當的延遲出湯時間,
這個時間是幾秒到十幾秒。
讓茶葉和水多接觸一會兒,
從而釋放更多的滋味物質。
這裡是延遲出湯時間,
並不是『坐杯』的留一部分湯底在杯中。
2、悶泡
悶泡可以理解為『悶+泡』。
是指在容器中放入茶葉,
註入沸水密閉後悶一段時間,
這個時間一般在3分鐘以上。
悶泡在我們吾雨看來,
它更多的是在審評時的一個概念,
是一種相對比較極端的做法。
把茶葉裡最深層次的物質都激發出來,
能讓茶的缺點更多的暴露出來。
我們平時喝茶基本不會進行悶泡,
因為悶泡出來的茶湯會變得苦澀、濃烈,
極端影響喝茶體驗。
有別於『坐杯』和『留根』,
它是在密閉的環境中,
而且浸泡時間更長。
版權聲明:本文由吾雨茶業原創,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歡迎茶友轉發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