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證券化』,有戲嗎?《圖+文》

偉哥論茶

隨著首家『互聯網+普洱+金融』交易平臺在南京上線,部分廠商呼喚已久的普洱『證券化』操作終於邁出實質性一步。

對於那些庫存壓力巨大、運營資金短缺的茶企來說,金融市場真的是救命稻草嗎?

從首批上線交易的六個廠家、六隻產品來看,每隻產品的產量分別從1.68萬餅至7萬餅不等,隻占各自廠家產能的很小比重。

相對於雲南普洱茶10萬噸上下的年產量(2014年為11.4萬噸),更是微不足道。

但此舉的現實意義在於,上線的普洱茶變身為金融工具,對於提升廠家品牌知名度、建立行情參照系、帶動線下銷售等方面或許會有所裨益。

一位入駐品牌掌門人也公開表態,『普洱茶要進入金融領域』,把『升值潛力的事交給了大盤』。

當前的市場低谷,廠家、炒家都需要更好的炒作題材,看上去很美的『證券化』操作應運而生就不足為奇了。

但從2007年茶市崩盤以來的普洱茶炒作路徑來看,圍繞莊家核心展開的配貨、分錢模式已經難以為繼,散戶家裡堆積的年份茶汗牛充棟,短期內好像還看不到『解套』的希望。

廠商與交易平臺攜手,將產品變為金融工具,顯然是一柄雙刃劍。

換個題材再炒,『升值』預期必不可少。

問題是廠家一大堆年份茶就擺在那兒,這麼多年過去了,『升值』與否大家一眼就能看得明白。

而以投資理念開發的所謂『金融』茶品,會不會令茶企在炒作之路越滑越遠、從而失去更多真正的消費者?

不知廠商是否認真考慮過這個問題。

作為行業新生事物,普洱茶『證券化』操作或可一試,但能否激發出產品的『升值潛力』,尚有待於市場檢驗。

理想的狀態是,這個交易平臺能夠承擔起盤活老茶庫存的使命,幫助茶企消化掉沉重的歷史包袱,輕裝上陣,徹底擺脫『炒作-崩盤』死循環。

喝茶就是喝茶,為什麼非得『升值』呢?

商人的承諾是最靠不住的。

面對普洱茶產能嚴重過剩、終端老茶過度淤積的事實,更多茶企應該做的是忘記所謂投資屬性,全力發掘屬於自己的利基市場。

至於那些寄望投資理念的茶企,那就好好去搞『投資』吧,別指望真正的消費者會買賬。

文:徐盛偉

(老茶鬼創始人,茶業觀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