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黃、橙黃、橘紅,沖泡巖茶肉桂時,哪一種湯色才算正常?《圖+文》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旗下巖茶課堂原創

丨首發於搜狐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網上有這樣的討論——肉桂的正常湯色是什麼?

是橙黃,橘紅,還是偏黃?

按照大分類,肉桂屬於半發酵的烏龍茶,茶湯顏色理所應當是橙黃色。

顏色太紅,太接近『紅湯』反而有做青發酵之嫌。

但也有茶友感到疑惑。

『為什麼看到別人沖出來的肉桂,湯色都是橘紅的,為啥到了自己身上,泡出來的肉桂顏色這麼淺,隻有金黃色?

『是和焙火有關,還是品質問題?

先捋一捋思路,快刀斬亂麻,排除幹擾項。

麻花不建議大家,每次看到一泡巖茶湯色或深或淺,就將猜忌的種子放在品質方面。

巖茶品質表達的核心,在於香氣、滋味、韻味。

與茶湯顏色深淺,沒有建立一級關聯。

再說,焙火淺的巖茶,湯色未必會淺。

如果前期做青發酵偏熟,發酵出大量茶紅素、茶褐素等可溶於水的茶色素物質後。

哪怕這款茶沒怎麼吃火,湯色照樣是發紅的。

人不可貌相。

看一杯茶,也不要隻看一面。

巖茶湯色是黃是紅,是深是淺的原因,在於以下4點。

《2》

一、焙火程度。

巖茶焙火,好處多多。

焙掉多餘的苦澀茶味後,成品巖茶喝入口,滋味更甘潤綿柔。

同時,焙火還能發展茶香,進一步降低水汽,利於後期倉儲保存。

雖說焙火進程中,免不了要損失部分低沸點茶香,但焙火能讓茶味進一步濃縮,實現更為甘醇的湯感。

巖茶的火功按從低到高,分別有輕火、中輕火、中火、中足火、足火。

不同火功的巖茶,湯色深淺不一。

足火最深,中火次之,輕火再次之。

規律是,火功越高,湯色越濃。

背後原理得從焙火反應說起,巖茶的焙火,實則是美拉德反應。

《高溫狀態下,植物蛋白發生一系列復雜反應。》

隨著焙火溫度升高,茶葉內在物質不斷發生反應,逐漸生出褐色含氮色素。

輕火茶,吃火不多。

焙火帶來的褐色類可溶性色素含量有限,湯色自然偏淺。

反過來看,如果焙到足火後,沒有及時停手。

繼續焙下去,巖茶在焙火過頭後,會變成病火茶。

蓋因病火茶內部,含有超標的褐色深色類物質。

茶湯顏色呈現出典型的『醬油湯』!

《3》

二、發酵程度。

做青與焙火,是巖茶加工的兩大環節。

焙火能影響茶湯顏色是深是淺。

火功越高,產出褐色或黑色的水溶性色素物質越高,湯色更偏向『深色系』。

做青發酵程度,主導茶湯顏色是黃是紅。

巖茶也好,紅茶也罷,它們的發酵本質都是一樣的,特指多酚類物質的氧化程度。

氧化發酵程度越高,生出來的茶紅素、茶褐素含量越高,泡出來的茶湯更接近『紅湯』,甚至是紅到發黑的暗紅湯色。

反之,發酵程度輕一些,茶葉內部保留的茶黃素更多。

泡出來的茶湯,自然更偏向橙黃、金黃色。

之前分享過一個冷知識,紅茶雖說被歸入為全發酵茶類,但實際制茶時,紅茶並不是100%全部發酵。

發酵程度在40%-60%左右的紅茶,大有所在。

這點從紅茶湯色深淺,可見一斑。

再說回到巖茶,巖茶肉桂是半發酵茶,傳統做青發酵要求綠葉紅鑲邊。

三紅七綠為主,不能發酵到葉底全紅。

那些故意增加發酵,卻在焙火方面偷工減料,輕輕過一遍火的巖茶。

乍一看,湯色很深很紅。

但實則焦糖香弱,沒有明顯焙火痕跡。

如此隱藏性頗深的巖茶,值得多加警惕。

《4》

三、沖泡影響。

之前在外面吃飯時,突發奇想,泡了一壺巖茶佐餐解膩。

茶壺呢,是店家提供的。

容量超級大,泡出來的茶水分給十來個人喝,依舊綽綽有餘。

但這種容量大的壺,泡茶功能很局限。

一方面,茶香易散難聚。

大容量的茶具,普遍不聚香,僅供『施茶』解渴,談不上品茶。

另一方面,大量註水泡茶後,風味會被嚴重稀釋。

焙火適中,原本看著湯色橙黃明亮的茶湯,被大量清水稀釋過後,湯色也會變淺。

看著隻有淺淺的金黃淡黃色。

那年我們在杭州吃飯時,就試泡了一次大壺茶。

結果那次喝到的巖茶,湯色竟比旁邊的薑絲黃酒還要淺!

當然,沖泡因素對茶香、湯色、滋味的影響是方方面面的。

茶少水多,茶味被稀釋後,湯色會變得淺之又淺。

反過來,若是故意悶泡坐杯,悶茶時間長了,湯色也會濃縮轉變。

當你對一泡巖茶特別熟悉時,悶泡湯色VS正常湯色,能明顯看出差別!

《5》

四、品種影響。

巖茶裡,白化品種的湯色, 普遍偏淺、偏金黃。

最出名的,非四大名叢裡的白雞冠莫屬。

春季新生出來的葉片顏色偏白。

遠遠望去,在一片青蔥嫩葉裡顯得鶴立雞群。

到了成品茶上,和其他巖茶相比,白雞冠更是將『白』字進行到底。

幹茶顏色偏淺。

茶湯顏色偏淺。

葉底顏色偏淺。

當你試了一大堆巖茶時,突然間遇到一泡白雞冠調節口味,頗為耳目一新。

但大家有所不知,巖茶裡的白化/黃化品種,不單隻有白雞冠。

連肉桂,也有黃化品種。

這又是一點冷知識了。

之前寫過,論葉片大小,肉桂有小葉肉桂、大葉肉桂之分。

但論葉片顏色,除了常見規格的肉桂外,也有黃葉肉桂的存在。

近些年,在武夷山茶農圈子裡,黃葉肉桂已不算新鮮事。

一早就能在苗圃買到扦插出來的幼苗。

隻不過在市面上,知道的人不多,產量不高,種植范圍有限。

喝過黃化肉桂的茶客,少之又少罷了。

上一次在武夷山,麻花試喝過一回黃葉肉桂,它的口味倒是蠻新奇的。

乍一看,還以為是白雞冠,葉底和湯色都偏淺。

但喝起來,又帶有肉桂的辛銳桂皮香。

和普通肉桂略有不同,黃葉肉桂的茶湯鮮醇感更明顯,也算一回新奇嘗試!

《6》

選巖茶,很多茶客存在這樣的認知偏差。

認為湯色越濃=茶味越足。

認為好茶應該是橙紅、橘紅、紅艷的,看著不能發黃。

認為巖茶湯色金黃,是焙火不足,茶味有缺陷……

總之,看到一杯顏色偏淺的巖茶,下意識間就會懷疑它的品質。

但還是那句話,茶葉品質的好壞,茶桌上見真功夫。

隻看不喝,沒有將茶真正喝到嘴裡之前,永遠無法知道答案!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