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條來自茶友的真實提問,蓋碗泡巖茶,要不要『合蓋鎖水』?《圖+文》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旗下巖茶課堂原創

丨首發於搜狐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巖茶需要帶水聞蓋香嗎?

這是下午剛接到的提問。

看到的第一時間,直覺是不用。

將茶湯倒出來,瀝幹凈後,再去趁熱聞香也不遲。

如果帶水聞蓋香,那出湯時間豈不是被耽誤了?

照這樣做,估計黃花菜都涼了。

後來,轉念一想,將問題想得復雜些。

巖茶審評時,的確也有帶水聞蓋香的例外。

但審評泡法,方方面面與日常泡茶方法都不同。

常規比法,默認就泡三沖。

一沖,註水後合上蓋,1分鐘後揭蓋聞香,悶足2分鐘後出湯。

二沖,1-2分鐘後揭蓋聞香,悶足3分鐘後出湯。

三沖,2-3分鐘後揭蓋聞香,悶足5分鐘後出湯。

但這種極端泡茶法,日常用不到。

剛開始就悶這麼久,再好的正巖茶也得悶濃悶苦。

悶成重口味的茶湯後,不符合大眾喝茶審美。

同時,這樣的濃茶也不適合多喝!

下午稍微整理了近期留言,發覺有不少有意思的提問。

整理出來後,剛好能匯成這篇雜談。

《2》

一、巖茶是性溫還是性燥?

『從別人那聽來一句話,巖茶沒焙火前是寒的,焙火後是燥的,褪火後是溫的,你怎麼看?

本著對廣大茶客負責的態度,在此公開回復一句。

咱也不是老中醫,這種和醫療類擦邊的提問,不便答復。

按照麻花的喝茶信條,管它性燥、性溫、性涼、性寒,好喝才是王道。

如果實在介意,那就認準這一點。

自己喝著舒服,喝茶後沒有半點不適感。

相反是回甘潤澤,生津止渴,唇齒留香,特別舒爽,那就放心大膽喝吧。

不過,就事論事,單從巖茶焙火角度看,前面那番話有一定道理。

無焙火不巖茶,武夷巖茶在沒有焙火之前,毛茶苦澀,香氣浮躁,不宜飲用。

唯有經歷焙火,才能成就巖茶的成熟風味。

剛經歷焙火,剛從焙籠裡下來的新茶,火氣很大。

要是心急喝茶,你會感覺到整泡茶的香氣、滋味仿佛被一團火包住了,難以喝準茶葉本味。

還是耐心等待褪火後再喝,風味更美好。

最後再補充一句。

每次談到褪火,總有茶客會顧慮。

『哎呀,那我怎麼才能知道自己買到手的大紅袍、水仙、肉桂等巖茶,有沒有褪火,要等多久才褪火呢?

很簡單,要是商家沒有特意說明,默認發給客戶的茶是褪火的、處於適飲期的。

畢竟做生意嘛,口碑最重要。

任誰也不願冒著被客人投訴『火氣太燥、滿是火味』的風險,將剛下焙,沒褪火的新茶發貨出去。

所以,褪火問題對普通茶客來說不需多慮,盡管安心喝茶便是。

發現買到的茶,煙火氣息仍舊濃鬱《注意區分不是焙焦》,喝不習慣。

放十天半個月左右,再打開出來試喝即可。

《3》

二、悶泡時,巖茶要不要『合蓋鎖水』?

『網上看到別人泡巖茶,註水時要溢滿蓋碗,合蓋後能溢出一圈水。

據說這樣合蓋鎖水,既能保溫,又能鎖香,泡茶風味更好?

按照對方描述,突然間感慨,這樣做好像過去的醃酸菜啊。

晾曬到萎蔫的白菜,放進酸菜壇子裡,加調料,加水,合蓋後還要在壇口鎖上一圈水,徹底隔離氧氣。

不過,醃酸菜時要鎖水,這倒勉強能理解。

在蓋碗泡巖茶時,合蓋鎖水又是怎麼一回事?

若為了保持泡茶水溫,很簡單,選一把自動加熱,實時保溫的燒水壺便是。

每沖註水泡茶,都能確保從燒水壺裡倒出來的熱水是滾燙、冒熱氣的。

如果是為了『鎖香』,那就更奇怪了。

巖茶香氣在上揚過程中,混入了大量水蒸氣,茶香反而會被稀釋。

再次審視這一稀奇古怪的鎖水悶茶泡法,更是弊端多多。

首先,若是在幹泡臺上這樣操作,整個臺面都會一團糟,無法保持幹爽整潔。

其次,註水過滿,沸水溢出,你還怎麼拿起蓋碗呀。

處於水漫金山狀態的蓋碗,不論怎麼拿,都免不了將手燙紅燙腫。

最後,還是最佳水位線的問題。

110毫升標準白瓷蓋碗,搭配8克巖茶幹茶。

註水時,註水線接近碗沿,但合蓋後沒有熱水溢出,那是完美狀態!

《4》

三、梅占屬於高香品種,泡到尾水會有木質香?

按照傳統的對稱思維,天對地,雨對風,大陸對長空。

那高香品種呢?

在它的反面,是不是有專門的『低香品種』?

很顯然,巖茶圈內沒有這種不倫不類的說法。

不論什麼品種,都沒有特意區分高香型、低香型,甚至濃香型、炭香型、清香型、韻香型等稀奇古怪分類。

烏龍茶裡,梅占茶樹品種頗有名氣。

閩南烏龍有,閩北烏龍也有。

甚者,梅占還一度火出了圈。

作為國家級的茶樹良種,在紅茶、綠茶領域,梅占也有一定建樹。

近些年在市面上,能看到不少梅占做出來的工夫紅茶。

客觀認識梅占,它不是所謂的高香品種。

實質上,梅占做成巖茶後,它的茶香並不是沖天的、高揚的、濃艷的。

而是清幽雅致的梅花香。

是那盛開在臘月的寒梅,冷香透骨,香氣清塵脫俗。

至於梅占的尾水,據麻花的喝茶經驗,那款水簾洞老叢梅占經常喝到最後幾泡時,茶湯醇厚程度略微下降,但蓋上和湯水中的確會有幾分木質感覺。

但這未必是品種的功勞。

而是山場好+樹齡老,合力而成的美妙風味!

《5》

四、新手喝品種,中階段位喝山場,高手喝特色?

這是開放題,沒有標準答案模板。

看完題目,心裡感覺很糾結。

腦海裡的思路,像是一團麻繩,徹底打結。

且來捋一捋思路,巖茶品種、山場、工藝、概念特色等,環環緊扣,密不可分。

學品種,不但入門級的新手需要掌握,連許多喝茶多年的老茶客,也會對一些冷門品種饒有興致。

像矮腳烏龍、素心蘭、金佛等。

至於山場問題,也是如此。

不論你的喝巖茶水平,處於何種段位。

要想喝到香清甘活,香氣好,茶味更甘潤順口的茶湯,少不了看山場。

至於特色的話,就是一款巖茶的附加分了。

能將黃觀音這類花香為主的品種,做出濃鬱果香風味,是特色;

能將主流焙輕火為主的奇蘭,焙至中火以上,花香依舊濃鬱,也是特色;

拼配大紅袍時,做出花香清幽,桂皮香明顯,茶味入口飽滿,落喉又浮起辛辣感,這也是難能可貴的招牌特色。

反正,每家做出來的茶都不一樣,誰不說自家的茶好,家家都有特色,獨此一家,別無分號。

若是按照『特色』二字去慢慢找感覺,那反而是虛無縹緲。

與其如此,麻花覺得,為了選對適口的茶。

將選茶指標定得越細致,越能找到滿意口味。

《6》

前段和朋友聊起喉韻,她提了一個很寬泛的問題。

『喝巖茶,怎樣才能感受喉韻?

做法也沒別的,慢慢細品就是。

某種意義上,喉韻是飲茶入喉剎那的微妙觸感+飲茶過後浮起在喉間的回味。

為了專註品茶,建議選一處安靜清閑的環境。

像以往那種人山人海紮堆,大家擁擠著湊在一齊喝茶的大眾鬥茶賽。

說句實在話,這不過是湊熱鬧而已。

人聲嘈雜,喧囂不堪的環境,哪能喝得準茶味?

為了感受喉韻,喝茶速度不能太急。

適合慢節奏,『緩』著喝。

宜小口慢啜,用舌頭去推動茶水,別著急立馬咽下。

忌飲燙茶,狼吞虎咽,直接牛飲。

靜下來細品,定能得出『其解』!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