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個新手買茶,7個會被套路,因為他們不懂這4個買茶技巧。《圖+文》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搜狐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前些天,收到一位新茶友的提問:

『六大茶類裡,我該如何挑選適合自己的茶葉?

類似的好奇心,想必很多人都有。

但村姑陳左思右想,硬生生被難住了。

原因在於,這個問題的范圍實在太大了。

一提起六大茶類,稍微了解點茶葉知識的人,都能一一報出名字:綠茶、黃茶、白茶、青茶、紅茶、黑茶。

這種分類方法,是按照茶葉的不同工藝所劃分。

然後,就會有人總結說,要根據自己的體質來飲用,容易上火體質者,應喝涼性茶;體質虛弱者,應喝中性茶或溫性茶;冬紅夏綠,切勿違反季節喝茶……

講得有鼻子有眼,由不得大家不信。

好多人立馬拜倒在這些言論之下,紛紛開始尋找適合自己喝的茶葉。

可兜兜轉轉,還是回到了原點。

正是應了網絡上很火的『廢話文學』,聽君一席話,如聽一席話。

誰都知道喝茶要憑個人情況,可究竟如何才能排除萬能,買到真正適合自己的好茶呢?

接下來,為大家帶來4點建議,且聽我慢慢道來。

《2》

建議一:了解六大茶類的特點

前面提到,有人說要根據體質喝茶,並涉及到了很多中醫方面的知識。

而作為一個普通茶客,不熟悉中醫學,也不懂得自己是什麼體質,到底是熱是寒。

這裡頭的東西,非專業人士,資歷不夠者,很難說得清楚。

所以,從現實出發,我們應該試著了解六大茶類的特點。

六大茶類的發酵程度各不相同,工藝也有區別。

綠茶不發酵,黃茶輕發酵,白茶微發酵,青茶《烏龍茶》半發酵,紅茶全發酵,黑茶後發酵。

不發酵的綠茶,常常被認為是『寒涼』之物。

歸根結底,是因為它的加工過程中有殺青,從而保留下了大量的茶多酚物質。

茶多酚物質,對腸胃有一定的刺激性。

故而,胃弱的人,長期喝綠茶會產生不適感。

而微發酵的白茶,也經常被當作和綠茶一樣,很寒涼。

但實際上,白茶雖然發酵程度不高,但沒有經過殺青,體內的茶多酚會隨著時間,不斷減少。

一般情況下,白茶做好後的一到兩個月時間,茶多酚就會達到正常值,大多數人都能接受。

新白茶性平和,老白茶性溫和,不寒不涼。

與其搬出中醫上那些玄之又玄的道理,不如現實點,直接看身體的反應。

不要隻盯著某一類茶,而是要多加嘗試。

先入手小包裝的,若是覺得喜歡,再回購也不遲。

喝得多了,自然也知道什麼茶能讓身體舒服,身心愉悅,那便是最適合自己的。

《3》

建議二:不要盲目追求功效

現代都市人,大多經濟獨立,註重身體。

喝茶,也成為了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情。

許多人喜歡喝茶,一是為了解渴,二是補充些許人體所需要的營養物質。

不可否認,正確喝茶,喝好茶,的確對身體有益。

但存在一些極端派,直到當身體出現不良現象時,還會想著依靠『喝茶』來解決。

關注健康,是好事,可盲目追求效果切不可取。

身體是自己的,要對自己負責。

茶葉就是茶葉,僅僅隻是天地間的一片樹葉。

經過不同的加工方式後,誕生了六大茶類,各有各的優點擅長。

但如果僅靠茶湯內所含的物質,就想治療某種疾病,幾乎是不可能的。

所以,面對商家的過度營銷,還是應該客觀冷靜去分析。

喝茶的主要目的,還是為了品飲香氣和滋味,放松身心,提升生活質量。

而倘若遇到疑難雜症,及時就醫,才是王道。

另外,不管是哪一種茶葉中,都含有茶多酚和咖啡堿。

長期喝濃茶,不僅對身體無益,還可能帶來種種負面影響。

《4》

建議三:量力而行,買自己經濟范圍內的茶葉

『要喝就喝最頂級的茶葉』,這是大多數新茶友的第一反應。

然而,茶葉作為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的其中之一,是生活中再普通不過的事情。

不像買鉆戒,買金銀首飾,可能一輩子隻有幾次。

咬咬牙,也就下手了。

但喝茶,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務必要符合自己的消費能力。

豐儉由人,在我們經濟范圍內,量力而行。

買對不買貴,這樣不僅能喝得開心,而且物有所值,生活的幸福指數也會嗖嗖上升。

反觀有些人,為了追求名優茶,斥巨資入手。

卻不曾考慮到,買茶的開銷,已經占據了生活中的一大部分。

至於其它方面的開支,則大大縮減,生活品質不增反降,顯然是本末倒置了。

喝茶隻是生活的調味品,而非必需品,更沒有必要人人都買一斤五位數的茶。

而還有的人,為了充面子,買名不副實的茶葉。

如200元一斤的金駿眉,500元半斤的牛欄坑肉桂,99元包郵到家的10年陳老白茶……

稍微懂茶的人,一喝準露餡。

消費觀是件很私人的事情,我們沒有辦法在這裡為每個人量身定制一套。

隻能用這篇文章提醒大家,量入為主的同時,也必須明白自己需要的是什麼。

究竟是享受茶葉帶來的風味,還是自己永遠無法被真正滿足的虛榮心。

《5》

建議四:多喝多學,少聽大師和磚家所言

為什麼小白都喜歡相信大師?

因為大師們喜歡『創造發明』,擁有很多頭銜。

xxxx高級茶藝師,xxxx禦用制茶師,xxxx第三代真傳弟子,xxxx國際茶學專家,諸如此類。

所以,小白們被大師唬住了。

大部分的新人,無法分辨自己面前的到底是真大師,還是偽大師。

尤其是當他們給你創造出一堆資料和名詞,讓你覺得『這是真東西』,讓你覺得『價有所值』、

然後,你就乖乖掏錢,為這些玄之又玄買單。

一些懶得動腦筋去學習茶知識的人,常常會把大師的話奉為至理名言。

買回家後才發現,這些茶葉的味道,不盡如人意。

這時候,大師又會搬出一套說辭——適口為珍。

於是乎,『適口為珍』成為了絕大多數劣質茶的遮羞佈。

不僅浪費錢,還傷身又傷心。

與其信大師,不如信自己。

多看看那些正經傳播茶文化的內容,聽聽那些每年都要親自上茶山、走茶廠的人是怎麼說的。

帶著較真精神和求知欲望的茶友,上當受騙的幾率,遠不及那些習慣了偏聽偏信的人。

《6》

人到了一個陌生的領域,第一時間,就想到向前輩學習,找書學習。

但村姑陳的建議是,選擇引路人時,要非常慎重。

因為剛入茶圈的新人,就像是一張白紙。

全然不知自己的第一筆,該畫什麼,完全沒有分辨真偽的能力。

隻能依葫蘆畫瓢,跟著別人盲目地走,不知何處是目的地。

對方說什麼,就信什麼。

如果遇到了一個不靠譜的老師,那麼未來的買茶取向,就會被深深打上烙印。

想要去掉這個烙印,更是難上加難。

所以,買茶、喝茶,不能急,要慢慢來。

踩雷是常態,有得必有失。

平常心對待,獨立思考,多加學習,自然就能少走彎路。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