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農大技術創新助推普洱茶升級。《圖+文》

近年來,以雲南農業大學教授盛軍為首席科學家的研究團隊著力普洱茶全產業鏈開發,系統解決了普洱茶產業發展的關鍵技術瓶頸,項目推廣應用至今產生直接經濟效益165.85億元,助力雲南普洱茶產業轉型升級。

普洱茶是雲南特有茶類,也是高原特色農業中具有代表性的經濟作物,但過去作坊式生產、清潔化和標準化程度低、機械化加工不足等問題制約了普洱茶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2007年以來,在雲南相關科技計劃支持下,該研究團隊實施了『普洱茶科學研究行動計劃』,開展科技攻關和集成創新,在普洱茶種植、初加工、精深加工、科學研究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關鍵技術突破。

在多年種質資源收集的基礎上,研究團隊選育出適合進行生態化種植的優質茶樹品種『普茶1號』和『普茶2號』,因具有良好的抗蟲性和抗逆性,在全省多個產茶州市推廣種植面積已達107.95萬畝。

開發『茶菌復合生態種植』等多個適合雲南茶園特點的生態化茶樹栽培技術,改善了茶園土壤環境、提高了茶葉品質和質量。

在項目的帶動下,6.9萬畝生態茶園獲得中國或歐盟有機茶園認證,生態茶園推廣應用228.77萬畝,產生直接經濟效益124.85億元。

在普洱茶加工技術、工藝和裝備創新中,該研究團隊將遠程控制、設備互聯等技術與普洱茶生產過程相結合,設計開發了以普洱茶自動發酵機為代表的系列加工裝備,實現了生產的清潔化和自動化,普洱茶生產周期從60天縮短至35天,相關設備推廣應用取得直接經濟效益1.79億元。

此外,研究團隊根據普洱茶的品質特征、地理特征和樹齡長短等,制備出普洱茶生茶、熟茶各三個等級、三種型制的標準樣,形成了《雲南普洱茶標準實物樣說明》,填補了普洱茶標準領域『有文字、無實物標準』的空白,為規范行業生產、穩定普洱茶等級質量、消費者識 《記者 張曉莉》 來源:昆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