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輕火茶,秋冬足火茶,這就是不同季節喝巖茶的規律嗎?《圖+文》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旗下巖茶課堂原創

丨首發於搜狐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轉眼已經十月,終於等到降溫了,晚上涼快下來,不用再開空調。

比起難得的秋涼,還有不少應季好物。

秋天嘛,收獲的季節,各種物資不缺。

水果有,水蜜桃、文旦柚、石榴、龍眼、油奈、酥梨。

海鮮有,魚魚魚、蝦蝦蝦、蟹蟹蟹,以及各式貝類,開海之後活鮮不斷。

當然,茶桌上陸續上新的好茶,表現也很值得期待。

近期在試肉桂,有邂逅到一款尾調奶油香清晰,湯水又稠又清甜的。

喝入口,美呆了。

之前和朋友聊起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冬紅夏綠。

即,探討喝茶要不要選『應季茶』。

茶葉圈子有這樣的舊主張,春花《茶》、夏綠《茶》、秋烏龍,冬天喝紅茶。

但朋友說了,他是巖茶控,一年四季隻愛喝巖茶。

隻不過,隨著氣溫變化嘛,他也會輪流翻各種巖茶的牌子。

大致規律是,夏天喝點清新口味的輕火茶,秋冬季選足火茶過茶癮……

這個角度很有意思,孔夫子有雲,不時不食。

一杯茶的溫度,能關聯不少細節。

《2》

一、天氣溫度。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茶圈熱門話題不斷。

春季,一年之計在於春,各式春茶是絕對大熱門。

從守著春茶采摘,到加工上市,再到喝新茶上新。

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但喝巖茶的話,基本要杜絕喝當年春茶嘗鮮的念頭了,巖茶上市時間沒那麼早,3、4、5月,還是喝隔年足火茶居多。

夏天,氣溫高,天氣熱,許多追時髦的人會選冷泡茶。

但麻花不主張冷泡。

內質豐沛的優質茶,冷泡滋味浸出不足,湯感不醇,太過浪費。

再說,夏天雖熱,飲食過分貪涼卻也不是好事。

秋季,不冷不熱,秋高氣爽。

每到中秋國慶,就該琢磨著出門喝茶,外出泡茶。

朋友圈內,各式戶外泡茶的『內卷賽』,又悄悄興起了。

冬日,寒風呼呼,最適合宅在家裡。

宅在屋內時間太長,需要找點事情打發時間。

又冷又幹燥,煮茶最好了。

喝巖茶的話,泡淡的葉底還能再煮一兩壺茶湯,一絲一毫也不浪費。

再不然,還可以嘗試煮茶葉蛋。

茶味甘醇的足火茶、陳茶,煮茶雞蛋也是一絕。

另外,回到開頭,朋友的喝茶選擇,不無道理。

七八月盛夏,正值當年的輕火茶上市。

考慮到輕火茶,最佳適飲期有限,及早嘗鮮,不失為明智之選。

深秋之後,氣溫冷颼颼的,多喝足火茶心裡更順暢。

借助身邊朋友的經典名言,冬天喝幾杯辛辣味足的足火肉桂,可抵一件冬衣!

《3》

二、焙火溫度。

之前在外面喝茶,見識到一位『半仙』。

因為對方擁有超乎常人的喝茶神技能。

隻喝了兩三杯茶湯,立馬就知道桌面上的這泡足火肉桂,來頭不簡單。

『嗯吶,這泡雖說是去年的足火茶,但火香還是濃鬱到不得了,焙茶時溫度沒有低於180℃吧』

此言一出,眾人悻悻然,這太神乎其神了。

聊到這一幕,麻花心裡很好奇,特想采訪一下愛吃燒烤的朋友。

請問,吃了這麼多年烤肉串,你知道羊肉串的最佳燒烤溫度嗎?

估摸著,此題無解。

因為溫度是實時變化的,沒有具體準數。

肉串大小、烤制溫度、翻面頻率、炭烤時長等變量,也在不斷調整。

巖茶焙火的經典原則是看茶焙茶。

而不是呆板不變地固定在具體焙火溫度數值!

《4》

三、沖泡溫度。

巖茶圈內,有三個師傅的說法。

分別是帶山師傅《負責敲定采茶時機,帶人進山采茶,監督茶青采摘標準》、做青師傅、焙茶師傅。

這三個師傅廣義上都屬於制茶師,分工各不相同。

此外,建立在三個師傅基礎上,還增加了『泡茶師傅』這一說法。

任你前期做茶效果再好,茶葉品質再棒。

如果不會沖泡,直接用大茶缸悶泡,再好的正巖茶也會『白瞎』。

為了展示出最佳的茶香、茶味、茶韻,沖泡方面少不了諸多細節要求。

泡茶溫度,是其中其一。

和其他茶有所不同,巖茶圈子內不存在任何七、八十度溫水泡茶的爭議。

沖泡武夷巖茶的最佳水溫,答案有且僅有一個——沸水。

剛燒開的、滾沸的、倒出來能冒縷縷熱氣的沸水才是激發巖茶香氣、滋味的最佳解。

武夷巖茶在加工時,經歷了焙火。

連焙火都不怕,當然不懼沸水考驗!

若水溫不足,泡出來的巖茶反而香氣略遜,湯感醇厚程度下降。

《5》

四、喝茶溫度。

某次,和朋友們討論巖茶還魂湯的歸置。

有人提起,他泡巖茶,從來不喜歡留還魂湯。

頭道茶湯泡出來後,不洗茶的話,趁熱喝掉就是。

如果放到最後再喝,熱茶一早就徹底涼透。

人未走,茶已涼。

歸入冷宮,擺在茶桌上的還魂湯在涼透後。

再喝入口,不符合『中國胃』的飲茶習慣。

在他眼裡,不論何時何地,喝茶都是趁熱喝才好。

麻花倒覺得,同樣一杯茶趁熱喝VS涼透喝,各有千秋。

沸水沖泡,快速出湯,泡出來的滾燙熱茶不適合立馬喝入口。

熱飲超過70℃的話,猛然喝入一大口,會『燙禿嚕』嘴皮。

長期喝太燙的熱水、熱茶、熱飲,也會有致病風險。

心急吃不來熱豆腐,還是稍微放涼一會,趁熱喝下才好。

據不完全統計,熱茶適飲溫度在40-60℃之間。

當然,國內的茶杯設計,普遍沒有把手。

當你伸手摸向茶杯上方,發覺不再燙手時,就預示著這茶可以喝了,不會再燙到嘴。

趁熱喝茶,茶水入喉,喝著感覺『暖暖的』。

秋冬季時喝熱茶,暖身又暖心。

另外,考慮到茶香容易飄散。

趁熱喝湯,茶湯中的落水香更馥鬱芬芳,連啜幾口熱茶,香滑又美妙。

但熱茶放涼後,別有一番風味。

換一個角度去看楊桃,能看成一顆五角星。

涼透後的茶湯內,茶水中的遊離物質會不斷絡合,茶湯醇厚柔滑質感會上升。

就好像燉上一鍋奶白色的魚湯後,徹底待其涼透。

魚湯表面會自然形成凝凍。

摸上去滑溜溜的,倒也有趣。

《6》

喝茶會受到心境影響。

獨自品茶VS多人飲茶;

高興時喝茶VS失落時喝茶;

夏天待在空調房喝茶VS跑到戶外『喂蚊子』喝茶。

心隨物動,心境變了,即便同一泡茶也會喝出不一樣的溫度。

即便不談那些『唯心主義』的話題,單從物理變化看。

焙茶溫度、喝茶溫度、天氣溫度、沖泡溫度……

一杯茶的『溫度』如果變了,呈現出來的茶味必將不同!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