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巖茶、半巖茶、巖區茶,都是什麼意思?這些巖茶秘辛聽過嗎?《圖+文》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旗下巖茶課堂原創

丨首發於搜狐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曾經有茶友提問,『只要種在景區,都算正巖茶嗎?

聞言,麻花遲疑了片刻。

從廣義上講,的確如此。

但現實情況,可不能這麼草率決定。

至於具體原因,如上圖所示。

從景區北次路口馳入,過了桂林橋後,再往前。

這時候,從車窗外看去,這條路剛好是沿著溪邊修的。

在路邊一拍,將鏡頭拉大。

此時的畫面裡,清晰可見,面前這片綠油油的,十有八九都是茶樹!

在過去,這麼一大片平整的土地,是用來蓋房與種菜種水稻的。

等到村民們從景區裡拆遷出來後,才空了出來,改種成茶。

這樣靠近溪邊的路邊茶,雖說也在景區裡面,但將它們歸成『正巖茶』,肯定不適合。

因為放眼看去,面前平平坦坦的一片。

連綿起伏,一片綠意。

但可惜,這裡缺少正巖山場最標志性的物件——風化巖。

四周連半點風化巖的影子都看不見,算不上正巖山場。

但前段日子在武夷山聽到的新說法,這壓根算不上『巖區茶』!

《2》

巖區茶,乍一聽,大家會感覺很新鮮。

但其實,那不過是正巖茶+半巖茶的統稱。

武夷巖茶,是區域公共品牌。

巖巖有茶,非巖不茶。

巖茶的『巖』之所以值錢,得從當地特有的風化巖說起。

武夷山景區,分佈著大大小小的風化巖。

風化巖,別名是丹巖,它是丹霞地貌的特有產物。

丹霞地貌常有,武夷巖茶的『風化巖』卻是獨一無二的地質運動產物。

具備獨特性,其它產地無法復刻。

受到自然因素影響,在風力侵蝕、流水侵蝕影響下,風化巖的表面巖層會逐漸松動,剝落出一定的風化巖碎屑。

日久天長,慢慢積累,匯入周圍的土壤裡。

SO,別看正巖一帶,土層不厚。

但土壤質地卻是格外疏松、透氣、富含養分。

這樣的土壤對於巖茶的種植,堪稱絕配。

紮根在此處的茶樹,能源源不斷吸收風化巖碎屑養分。

產出來的巖茶,才能擁有濃厚的巖韻特征。

茶味濃淳,醇厚,勁道,將茶湯咽下喉嚨時,骨鯁感明顯。

茶香清則幽遠,銳則濃長。

這樣的茶,才能代表巖茶的真風采。

若一絲一毫巖韻都沒有,就掛靠武夷正巖的名義,多多少少也是名不副實。

《3》

判斷一處山場正不正?

好不好?

圈內有著這樣的順口溜。

頂上戴綠帽,腰戴紅腰帶,底下是溪流。

巖頂之上,原生高大樹木豐茂,能提供大量枯枝落葉+鳥類糞便帶來的腐殖質。

視線放下,山場四周,丹巖存在感強,丹巖矗立。

丹,紅色別稱。

丹巖、丹巖,即紅色的巖石,也就是上述提到的風化巖。

背靠大樹好乘涼,以風化巖為鄰,才能產出巖韻凸顯的正巖好茶。

而水是生命之源,溪流經過,能調節區域小氣候環境。

茶樹天性喜濕。

坑底溪流經過,或者巖壁裡滲出溪流,對茶樹生長過程的補水,大有裨益。

簡單來說,正巖茶的好,與風化巖密不可分。

然而,又不是隻看風化巖這麼簡單。

從大方向看,判斷一處產區環境好壞,還是少不了溫光水氣土。

少不了植被分佈、水汽情況、日照時間、光照強弱、區域小氣候等。

脫離正巖獨特的環境滋養後,換到其它地方,壓根找不出茶味勁道、巖骨凸顯的正巖味!

《4》

聊到巖區茶這個概念,還有不少同類補充。

如,正巖核心茶,正巖非核心茶,半巖茶……

許多茶客在認巖茶范圍時,經常會被這些概念弄暈。

其實,大道理在前面那段都講清了。

若是能到實地,判斷一處山場正不正的方法,倒也簡單。

舉目四望,認準風化巖即可。

正巖核心山場,通俗意義上,指三坑兩澗核心范圍圈。

用房地產概念來解釋,類似市中心CBD。

三坑兩澗,即牛欄坑、慧苑坑、倒水坑、流香澗、悟源澗。

但三坑兩澗核心正巖,遠不止上面點名的這些。

而是以那3條坑、2條澗為軸心,連線起來的中心范圍,都屬於核心正巖地帶。

此處,正是武夷正巖的核心山場。

畢竟,正巖的坑、澗、窠、洞、巖、峰、石之間,山山水水相連。

水簾洞,就在慧苑坑對面。

而鬼洞,附屬於慧苑坑。

從倒水坑出來,就是天心寺,穿天心巖,又能拐到牛欄坑。

另一邊,倒水坑的另一個出口,可抵九龍窠。

從九龍窠大紅袍景區出來,又到了馬頭巖入口……

總之,在三坑兩澗核心范圍內,包括不少山場。

水簾洞、九龍窠、馬頭巖、鬼洞、天心巖等,理所應當屬於正巖核心山場。

至於,正巖非核心山場,就比較好理解了。

在正巖山場范圍之內,但又沒有分佈在三坑兩澗的核心范圍圈。

而半巖茶,還要再往外延伸。

比鄰正巖山場,但四周風化巖較少。

甚至,有些地方還要遠望,才能看到景區裡的標志性丹巖。

論風化巖的存在感,正巖核心>正巖非核心>半巖。

依次遞減,層級鮮明。

《5》

普通茶客,如何區分正巖和半巖?

一句話,喝。

半巖茶的湯感,不如正巖。

個中微妙,得多喝才能找準感覺。

正巖茶的湯感,滋味豐沛,茶湯不是軟綿綿的,非常有勁道。

茶味巔峰期,比較穩。

不論茶香、茶味、韻味,持久性都很卓越。

除去前1-2泡算是熱身不說。

用蓋碗泡茶,隨著逐次沖泡,茶湯表現漸入佳境。

哪怕到五六沖、七八沖之後,茶香馥鬱程度,茶味醇厚程度,回甘生津持久度,都能維系在良好狀態。

每一道茶湯之間,過渡平緩,不會大起大落。

這種甘、柔、醇、滑、香的美妙綜合風味,能維系較長時間。

正巖不正,產區環境稍遜一些的巖茶,難以具備這樣的硬實力!

《6》

正巖的劃分,圈內一直有爭議。

若按最傳統的說法,正巖山場,就是指三坑兩澗那一片。

這種說法,翻一翻過去巖茶的生產銷售書籍,能找到記錄。

但現在,大家更多將正巖與景區劃上等號。

這個很好理解,武夷山景區,正是丹霞地貌,以風化巖出名。

而風化巖,正是正巖茶的精髓。

所以,不論正巖范圍的邊界定義,有再多人為爭論。

巖茶的核心本質都不會變。

巖巖有茶,非巖不茶,沒有風化巖,不算正巖茶。

喝茶時,茶味薄,沒有巖骨。

湯水不醇不厚,也算不上正巖!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