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咖啡、可可被稱為世界三大非酒精類飲料。
近些年,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與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天然的茶產品開始受到了社會各年齡層消費者們的關注。
然而,如果拋開添加各種成分的新式茶飲,其實純茶飲對於年輕消費群體而言,並沒非常大的吸引力。
從產品定位上分類,功夫茶的主要消費力量多是中年或中年以上人群,年輕人則是奶茶、加香茶、袋泡茶的消費主力。
隨著茶葉消費人群年齡層的向下移動,正確把握年輕人的消費觀顯得尤為緊要。
但是畢竟今天的飲料市場不斷成熟,喝茶不是消費者的第一選擇,略帶苦澀的口感和過於保守的設計更難討年輕人的歡心。
讓設計語言傳播『產品心聲』
『講好茶葉故事』向來是樹立、宣傳茶文化的有效途徑和重要方式。
對茶葉歷史與軼事的追本溯源,確實起到了對茶文化的宣傳,但是這種方式對年輕消費群體而言,趨於保守,無法產生共鳴感,繼而無法產生購買欲望。
講典故、說歷史的方式年輕消費者並不買賬,他們需要的是貼近生活、可以感知的富有創新的產品。
面對『新』人,要講『新』故事。
成功的產品設計通常是基於對消費者群體的深刻理解。
『設計語言』是用來描述如何將品牌價值和用戶思維轉化為產品外觀設計、情感和功能的術語。
茶葉的包裝囿於中老年消費者的定位,不管字體、器形還是色彩,在視覺傳達上也都算是遠離年輕消費者的審美。
同時一些主流茶葉品牌的廣告,也主要訴求對象基本集中在70後以上的人群身上,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喝茶老舊的形象認知。
面對年輕消費群體,富有活力與創新的設計語言是必不可少的。
茶葉科普推介待加強
如今很多年輕人都不喜歡喝茶,而且對於茶葉有許多誤解,認為茶葉苦澀;並且認為大多數茶葉都是拼配的,還認為拼配的就是低檔的。
這都是茶文化知識科普不到位所導致的結果。
因為『守舊思維』傳統茶企與消費者的『溝通』出現問題,無法獲得消費者認同感。
茶的魅力不容忽視,而茶葉加工的每一道工序、每一項流程,都凝結了無數制茶人的心血。
產地、原料、采摘、炒制、配比等等,稍微一個微小的改動,都可能產生不同的香氣和滋味變化,背後都會流傳一個故事;但是,也正因為傳統廠商的科普缺位使得年輕消費者與喝茶漸行漸遠。
讓產品推廣『清晰遠瞻』
縱觀目前中國茶企的推廣方式,相較於國外的農產品推廣還較為落後,主要存在三個問題:
產品策略存在極大盲目性。
許多產商並未作出較為明確的產品定位,在沒有充分市場分析的情況下之下盲目跟風推出新產品,混亂的推廣並沒有起到對現有客戶與潛在客戶的教育引導作用。
市場定位不確定。
一些茶企在發展過程中,並未能進行客觀的自我定位,對於自己公司的業務范疇、品牌形象均不明確,甚至跨行業發展,在這些過程中浪費了大量的資源。
忽視長期利益。
在產品定價策略上不能做到簡單易懂、明碼實價,給原本對於茶葉感興趣的年輕消費者,人為地增加了許多阻力。
那麼,年輕人真的不能接受茶嗎?
答案是否定的,但需從以下三個方面革新:
01
給年輕人更多接觸茶的機會
相較於咖啡的便捷性,消費者在購置茶葉之前,還需另外花費一筆資金用於購買相關產品,包含茶桌、茶器皿等等,這無形中便提高了年輕人的消費門檻,而傳統茶館較高的單位價格,更是限制了年輕人接觸茶的機會。
02
讓喝茶簡單化、生活化
我們在提到『中國茶文化』時,就不得不提及『儀式』這個詞。
在國人的既定思維中,茶文化似乎就是一種儀式,而儀式又都講究特定的時間、地點、場合等等。
我們印象中的中國茶藝就是一種儀式,程序復雜繁瑣。
茶藝師們穿著傳統服飾,正襟危坐,舉手投足間完成一系列行雲流水的動作之後,茶友們才能品到茶。
程序多、時間久,打壓了年輕人的積極性。
本來大家還對茶飽含熱情,結果一套動作下來,興趣也慢慢被磨平了。
偶爾為之,還有雅興,經常如此,未免就太費精氣神了。
無形中,年輕人會把喝茶這件事想得很復雜化,生活在快餐時代的他們,更想要的是伸手即來的茶飲。
一旦把喝茶當成儀式,就容易變成偶爾為之。
03
喝茶可以隨時隨地
首先,讓我們想象一下,非周末休息日,大家最可能在哪裡喝茶?
家裡?
辦公室?
還是茶館?
許多人可能腦海中會浮現這樣的畫面:一群人,悠閑地靜坐在茶館裡,品茗聊天,洽談工作或聯絡感情。
總之,此時的茶仿佛就是為了社交而生。
而這些,恰恰與年輕人喜歡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思想相違背。
試問,如果有一天,我們手中拿著一杯茶,穿過擁擠人群、壓過馬路,沒有人對你的舉動充滿質疑,喝茶像隨時隨地喝飲料一樣稀松平常。
此時的茶,已經變成人們的生活習慣,是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人們自然也就不會糾結『為什麼年輕人不愛喝茶』這樣的問題。
年輕消費者們的關注點一直在變,中國茶業必須依據年輕消費者的變化進行相應的調整和改變,甚至引領消費方向,才能真正地吸引年輕消費者。
在品茶年輕化的問題上,並非是年輕人不願喝茶,更多的是茶企不願了解年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