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部分普洱茶苦澀或質劣的原因。《圖+文》

是何因 使 現今新 茶幾乎僅剩苦澀味,缺乏特有綜合甘甜味, 亦 即缺乏真正的茶味, 入口寡薄,入胃腹饑,刮 糖乏力,微多 飲 就 失眠 ?

一、由於清末民初以後,幾乎無人認真研究歷朝貢茶區與非貢茶區的茶味及其決定因素,極少有人知道何為真正的茶味和上好茶的品味,隻知『‘茶味’就是‘苦澀味’』。

不但誤以為各『茶』種及其各類育苗、栽培、管理方式生產的茶,僅存在采摘與制作區別,無其它任何差別,而且,連『茶種』與『非茶種』都弄錯和顛倒。

二、由於不知何為『茶味』,誤將『苦澀味』當『茶味』,只要外觀像茶、滋味帶茶的苦澀味的植物,都被誤當為『茶樹』。

所以,把『似茶而非茶』、滋味『至苦澀』的藥用山茶科植物瓜蘆也被誤當『茶樹的優良、標準品種』的『大葉茶』重點推廣栽培。

三、在選擇『茶樹』品種環節,由於將瓜蘆及其雜交種被誤當茶種,專家們不是選擇柔韌性強、柔嫩度高、茸毛多、色澤偏淺、苦度偏低,茶氨酸偏高、綜合甘甜度高的茶種,而是多培植葉片厚而硬脆,柔嫩度低、茸毛少、色澤深而油亮、茶味偏苦而連茶蟲都厭棄不吃的茶種。

使全省所產茶幾乎都偏苦澀,缺乏普洱茶特有的綜合甘甜味,滋味單薄而不豐富。

四、專家們不僅違背古人以果實種植茶樹的準則,更違背古人『法如種瓜』的直播法則種植茶樹,還錯誤采用和普遍推廣了隻有須根,沒有主根,因而根底短淺,隻能紮在偏向中性的淺層土壤內,紮不到深層偏酸土壤的扦插茶苗。

而且,由於茶樹品種的選擇優劣顛倒,在扦插過程當中,普遍地排斥柔韌性強、持嫩度高、茸毛多、色澤偏淺、苦度偏低,茶氨酸偏高、綜合甘甜度高的茶種,而是多截取培植葉片厚而硬脆,柔嫩度低、茸毛少、色澤深而油亮、茶味偏苦而連茶蟲都厭棄不吃的茶種。

就連茶樹原本的『種植』,也被誤改為『栽培』。

五、由於不知何為『茶味』,誤將『苦澀味』當『茶味』,約半個世紀的大陸整個茶界,尤其從80年代初以來,普遍推廣扦插茶苗的單純化、密植化栽培。

使茶樹根很淺、很密集,養份不足,就施放中性甚至堿性肥料。

使所生長的茶芽采制成茶品,不但僅有苦澀味,毫無茶味,而且氣味和滋味都低劣而不純正。

六、由於幾代專家不研讀古代茶籍理論,不知茶樹適宜的森林、生態環境。

違背清段永源《信征別集》等茶籍所載:『其山川深厚,故茶味濃而佳』的規律。

亦即違背茶林地的森林植被深厚,生態優良,茶樹病蟲害才會少,茶質才會優,品味才會高的規律。

將預備種茶的土地上所有林木全部砍光燒盡,再在光禿禿的地上栽培茶樹。

沒像古老傳統茶林那樣,每六米至八米間雜保留適當密度的天然林木,以適度遮蔭。

茶地曝露,使雜草密集,又在茶苗地上重度使用吸殺性除草劑,不僅殺絕常綠藤本、草本植物,還將砍剩殘活的木樁也如數毒死、枯腐。

由於茶地植物單純,除了茶樹就是當年生雜草,加上土壤內外都受除草劑和化肥,生態失衡,茶蟲繁多,又噴殺蟲農藥,茶林地陷入惡性循環。

致使所產茶,不但滋味、氣味不純正,還使咽喉幹燥或發癢等。

七、由於無人研讀古代茶籍,無人知道何為『茶味』,更不知何為『上品茶味』,也就不知茶樹根齡、幹齡和幹高及幹徑對茶味的重要影響。

忽視清《普洱府志·食貨志》等古代茶籍所載:『其曲拳而高大……多瘤如雲霧狀』中,『曲拳』與『多瘤』這外表特征所體現的數百上千年由籽實苗成長的高大老茶樹的年齡。

就誤以為六十年以內嫩樹齡茶樹芽葉優於百年及其以上茶樹芽葉,追求茶樹的低齡化;誤以為重度矮化茶樹的芽葉品味,與同齡高幹茶樹芽葉的品味等同,不知老成的樹幹是合成和儲存茶品眾多有益成份的器官,追求茶樹低矮化。

新式茶林全部呈『臺梯狀』,不但樹幹低矮,還沒有樹岔;古老傳統茶林不是荒蕪,就是被改造矮化成『蘑菇林』,甚至徹底換種。

這兩種觀念及其行為,實際並非因追求產量所致,而是真不知這會使茶味變低劣。

就連清代末期遺存下來的、芽葉品味極高的上百甚至數百上千年古老高大茶樹都被重度矮化或換種,『古六山』以蠻磚山和易武山為典型。

使本來柔美無比的茶味變得苦澀味突顯。

八、由於無人研讀古代茶籍,無人知道何為『茶味』,更不知何為『上品茶味』,不但把『苦澀味』誤當『茶味』,而且不知道何為茶品的『正常氣味』,把新茶的各種異常性『臭味』,誤當『香氣』;於是,茶林本應種植在海拔110米上下至1750米上下之間的范圍,卻栽培到低於千米和高於1750米范圍;茶林本應優先種植在南面坡、西南坡、東南坡,其次種植在西面坡和東面坡及無遮擋山梁邊其它方面坡,卻被誤栽到背陰坡和低凹潮濕地帶。

使茶品滋味和氣味都抑鬱、水薄而分散。

九、由於無人研讀古代茶籍,無人知道何為正常的真正『陳化滋味』和『陳香味』,把保存失誤的陳舊茶的雜異味和陳黴味誤當『老茶味』和『陳香味』。

目前市面上賣的和泡喝的,泡渣雜帶碳黑色,湯水暗紅色的『陳茶』或『老茶』的滋味和氣味,全是雜異味甚至是黴臭味,並非所謂『陳化味』和『陳香味』!現今市面上賣的和泡喝的,泡渣呈碳黑色,湯水深紅色甚至暗紅色的所謂今『熟茶』的滋味和氣味,全是腐臭味和黴臭味,根本不是『陳香味』!

長期以來,茶界專家誤導政府濫種臺梯式劣質茶林,大辦滇紅和滇綠精制茶廠,一直生產這兩類茶,根本無人生產傳統初制的今所謂『生普』,也無人制作和銷售其緊茶,因而臺灣商界陳懷遠等一行十幾人『普洱茶尋根』,才尋到『古六山』之一的易武。

也才建議易武黨委政府恢復和繼承餅茶等制作工藝。

黨政電話才逐級請示到縣級和州級,州黨政才允許『僅限商業范圍』的壓餅試制,才派人去勐遠農場接張官壽師傅前來教授。

如果像『炒作』那樣,勐海等地真曾在『文革』期間制作和銷售普洱茶餅,那群臺灣人『尋根』就尋到勐海等地,不會尋到『息火』約半個世紀的『古六山』之易武。

可是,普洱茶復蘇期間,勐海等地積壓的大量黴爛散茶,被偽制成冒牌『老茶』。

筆者不賣茶,但收購、制作和珍藏微量茶,凡願意知道啥是新茶的正常氣味和正常陳化茶的泡渣氣味、湯水色澤及滋味與氣味的茶友,可親到家裡見識!筆者免費提供品飲,但無帶走份。

十、由於約半個世紀以來,無人認真研讀古代中草醫學典籍所載的茶葉保健原理,無人知道茶多酚偏高,茶氨酸偏低的『茶』,其苦澀味偏重,甘甜味水薄、分散,長期飲用傷身;而茶多酚偏低,茶氨酸偏高的茶,其苦澀味偏淡,甘甜味厚重、濃縮,長期適量飲用不傷身。

所以長期以來,盲目強調和推崇內含茶多酚偏高、苦澀味偏重,特有甘甜味淡薄分散的瓜蘆及其雜交類『大葉茶』,甚至荒唐地追求所謂『霸氣』,卻無幾人覺悟這所謂『霸氣』,實際是致強漢為弱漢的『殺氣』!而茶多酚偏低,茶氨酸偏高,苦澀味偏淡,甘甜味厚重的『古六山』內古老的中柳葉種、小葉種和條尖型大葉種新茶及其陳化茶,才是長期適量飲用而不傷身的保健茶。

十一、由於常期以來制作、宣傳、銷售和消費的『熟茶』以及港臺所謂『老茶』《實際多為黴茶》的滋味和氣味的嚴重誤導與歪曲,盲目強調和追所謂『大葉茶』及其『茶多酚偏高』,誤以為『茶多酚偏高』而偏於苦澀的所謂『大葉茶』的『珍藏陳化品質更高』。

但從2003年前後起至今保存下來的正常的自然陳化茶泡驗結論證明,實際是『茶多酚偏低』,茶氨酸偏高,苦澀味偏低,甘甜濃厚度高的柳葉茶、小葉茶及條尖型大葉茶的『珍藏陳化品質更高』!雲南普洱茶原料被歪曲限定為『大葉種曬青毛茶為原料』,從頭到尾都是錯的《其初制實際炒青和蒸青》!排斥中柳葉種和小葉種,把中小葉種排除在普洱茶原料之外,是嚴重錯誤的《應排斥的是扦插和矮化》!鼓吹大葉種內偏高的茶哆酚是普洱茶品質的主要來源,也是錯誤的,實際來源於茶氨酸的甘甜豐富度。

作者:高發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