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姥山|傳說太姥娘娘曾在此采茶做茶?《圖+文》

風化形成的奇峰怪石,各具形態

站在太姥山上向東眺望,天氣晴好的時候能看到海,海邊是太姥山鎮,名字是新改的,此前小鎮叫秦嶼,歷史上曾抵抗過倭寇,現在還留有遺跡。

但秦嶼最出名的仍然是太姥山。

《福鼎縣志》記載:『太姥山,舊名才山,在縣南八十裡,容成先生嘗棲之。

堯時有老母,種藍於此,後仙去,因名太母山。

漢武帝命東方朔授天下名山文,改母為姥,封為西嶽之神』容成是黃帝之師,太姥種藍成仙都是道教說法,太姥山傳說中的起源有濃厚的道家氣質。

太姥山是福鼎白茶的標識,有關白茶最古老的傳說就發生在這裡,傳說太姥娘娘曾在鴻雪洞采茶做茶,療救了許多麻疹患兒。

古籍中有關白茶的許多記述也指向太姥山,但對於清晚期以前古籍中的『白茶』或者『綠雪芽』的品類、制造方法並無定論。

我們剛上太姥山的時候,偶遇一位金大姐,她在景區的酒店工作,說每年都會找本地人做點農家茶,她後來喚一位本地同事前來跟我們說做茶。

那同事在餐廳做服務員,膚色黎黑,三十多歲,講不好普通話,非常害羞,兩手搓來搓去,有人幫忙翻譯才說到,就是采些鄉村野茶,自己揉來做,說著就有旁邊一位食客——人稱鐘老師的前來幫腔,繪聲繪色跟我們講白茶、紅茶做法的區別。

在太姥山上,每個人都懂點茶,都跟茶有點勾連。

山上的野生茶

太姥山現以白茶聞名,不過原生的野茶樹並不普遍,1957 年福建農科院茶葉研究所做調查時,在太姥山鴻雪洞發現過單株野茶樹,便是現在那棵著名的『綠雪芽』,曾參與當年調查的專家郭元超曾在1985 年發表論文《太姥山野生茶樹考察》,文中寫道:『太姥山上的野生茶,我所《郭元超、沈豐年、王雪英》曾於1957 年秋在鴻雪洞裡考察過一株,其樹高達6.16 米,幅寬5 米,樹齡約達百餘年,但此株當時卻已枯死,對其芽、葉、花、果等形態特征無從了解,隻好在其臨近石洞內挖取小株回所栽植觀察……

1984 年10月中旬,我們又特地前往進行實地考察,在福鼎縣茶業公司陳志華等同志的協助下,又在鴻雪洞中見到了一株。

但據當地群眾說,這一株就是1957 年秋我們所考察的原枯亡株重新萌發的,其樹齡約二十餘年,時間似相符』

這是我們找到的關於鴻雪洞綠雪芽茶樹較為確切的一手資料。

文末同時指出因為風雨侵蝕、巖石崩塌,太姥山的野生茶樹往往隻在巖洞中才得以生存,加上人為破壞因素,『野生茶幾近滅跡』。

太姥山的地貌以風化花崗巖為主

從地質學上說,太姥山標識性的花崗巖,距今約有一億年。

早先為太平洋板塊和陸地板塊的積壓,造成巖漿噴發,形成大面積火山巖,此後地殼抬升,火山巖露出地表,風化形成奇峰怪石,各具形態。

太姥山位於福鼎南約40 公裡,山嶽景區面積24.6 平方公裡,海拔高度一般在200-800 米,主峰覆鼎峰海拔917.3 米。

屬於中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8.2 度,降水量1600-2100 毫米,相對濕度79%,雲霧多,無霜期長,植被豐茂,主要為次生林和人工林,有華南蘇鐵、紅豆杉、柳杉、榕樹等古木。

土壤為山地紅壤和過渡性黃紅壤,含火山巖風化物質和腐殖質,根據采樣,PH 值在4-4.5 之間,偏酸,這些都為茶樹的生長和種植創造了理想的條件。

2011年8 月還在流域中發現了珍稀的中華桃花水母,可作為生態環境良好的指標。

不過也有種說法,太姥山海霧太重,會影響茶葉的口感。

太姥山早有種茶做茶的名聲,自藍姑傳說以降,歷代文人都有關於太姥山一代出產茶葉的記錄,不論僧俗皆為如此。

至今,許多太姥山上的寺院仍保留茶園。

相對濕度79%,雲霧多,無霜期長,植被豐茂

除了漢族外,居住在閩東一帶的畬族在文化習俗上也與茶密不可分。

在《中國茶》一書中關於白茶沖泡的章節,有畬族女子先烤茶,再以大碗沖泡,並用木棍攪勻茶湯的記載。

年近八十歲的福鼎畫家馬樹霞說,1950 年代,還有畬族女子著本民族服飾,挑擔下山販賣茶青,被當地人稱為『畬客婆』。

我們在太姥山腳下的茶行遇到鐘玉峰,他幫助父母打理茶行,茶行冠以畬字,叫做『畬茗香』。

鐘玉峰年輕爽朗,看上去與一般時髦年輕人無異,他家在太姥山方家山村,在iPad 上給我播放三月三畬族節日時女孩子們穿民族服飾敬茶的畫面。

太姥山南麓的方家山,是畬族村落,鐘姓是畬族的大姓,傳說明清時從廣東潮州鳳凰山遷來。

鐘玉峰的母親說,關於本民族茶俗已經知之不多,但是家裡幾代人都種茶,她從小在茶園長大,采茶是好手,隻是采茶的茶歌是老一輩才會唱了。

他們告訴我方家山是鳳家山諧音,鳳是畬族的圖騰,畬族女孩傳統的頭飾和發髻也象征鳳凰。

有意思的是畬族也崇拜太姥娘娘。

根據史料閩東地區的畬族於唐朝後期陸續遷來,除了糧食以外,自古以種苧麻、藍靛和茶葉為業,這倒是與太姥娘娘在太姥山種藍采茶的傳說相合。

(攝影: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