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海說茶之 臺灣的茶。《圖+文》

臺灣有四十幾種茶,除了常見的四季春、東方美人、凍頂烏龍、人參烏龍、梨山、大禹陵、杉林溪、阿裡山金萱、珠露、臺紅、紅玉以外還有些名字很炫又很難找到的茶是我心儀的,曾經一度懷疑這些茶是否確有生產,因為遇到的臺灣茶商都說不清這些茶的來龍去脈,形容不出這些茶的特點口感,於是邊找尋邊整理歸類一下臺灣茶。

綠茶三種:海山龍井、碧螺春,確實存在並且好喝,海山龍井又叫三峽龍井,條形的,有茸毛,與西湖龍井制作工藝截然不同,綠豆香或清花香,臺灣早期大量種的都是青心烏龍樹種,所以這兩款綠茶也是以烏龍茶樹為原料制作的。

再加上近年移栽阿裡山一帶的安吉白茶。

紅茶裡主要是臺茶8號《阿薩姆樹種》做的鶴岡紅茶和早期的日月潭紅茶,阿薩姆樹種產自印度阿薩姆邦,千百年前由雲南引入,骨子裡是滇紅的粗野,周轉了一圈現在全世界種植,臺灣的這一支,已經本土化了。

用這一樹種制作的紅茶普遍稱為臺紅,1999年用它與土生茶雜交培育出了臺茶18號。

成品茶稱為紅玉,廣泛種植在魚池鄉、日月潭等地,也稱日月潭紅茶、魚池鄉紅茶、臺灣香。

它有薄荷、荔枝香氣的融合感,是世界上最好喝的紅茶之一,尤其喝膩了金駿眉的人一喝到這茶,很容易被迷住。

近年,當地改良場又培育出了臺茶21號,做出的紅茶稱為紅韻,擔心影響紅玉的暢銷,所以推遲了上市,這茶湯色不像紅玉那樣明紅艷麗,顏色偏黃,香氣也遜色些,但勝在滋味更好。

另有些茶農利用烏龍茶樹系的金萱、翠玉,試制紅茶也取得了成功,比如很有名氣的『素馨紅茶』就是例子。

臺灣茶基本不涉及黃茶、白茶、黑茶的加工,以前是有生產茉莉花茶的稱香片,現今不知道還有沒有。

最出眾的是烏龍茶系,最亂的也是這一茶系,鐵觀音類有兩個出名的分別是木柵鐵觀音和石門鐵觀音,基本相同,發酵度50%,遠高於安溪鐵觀音,采用了1919年傳入臺灣的紅心和青心鐵觀音樹種,工藝保留了傳統,經過長時間的烘焙,有熟果香和焦糖香,略帶果酸味。

目前在安溪已經很難找到這種工藝做的鐵觀音了,聽說隻在西坪鄉有少數茶農仍堅持這種古法制作,費工費時,市場難以遇見。

國內有個大品牌出傳統工藝鐵觀音,興奮地找來,一看葉底去紅邊了,沒有了綠葉紅鑲邊的傳統,分明是清香鐵觀音改做的,很是失望。

白毫烏龍是臺灣人的驕傲,經過細微變化和產地的不同經常以香檳烏龍、東方美人、椪風茶、紅水烏龍等名稱出現。

與之工藝相近的還有福壽茶、六龜茶,這是臺灣最具有代表性的本土研制出的烏龍茶,發酵70%左右,是烏龍茶系中發酵最重的,制作標準的幹茶常見紅、黃、白相間的雜色,沖泡後茶湯有濃濃的花蜜香,這本是源於受蟲害影響後偶然形成的工藝,卻造就了臺灣茶的巔峰之作。

如果發酵再高些,超過80%,就幾乎成了紅茶,曾遇到過一款名為『貴妃』的茶,就是類似這種做法,很好喝。

花蓮縣出的瑞穗蜜香紅茶也是近似工藝,但更受市場追捧烏龍茶系中發酵最輕的一般認為是文山包種,有清茶之稱,也出在臺灣,這茶是別樣的小清新,爽朗的感受,超好喝,朋友曾送我一罐,愛不釋手,幾天就喝光了。

此茶不帶梗、是自然彎曲的條索狀,色澤深綠,有天然的花香,芬芳甜美。

與其相似工藝和外形的還有南港包種茶、六福茶。

發酵度提高一點的有長安茶、梅臺茶。

更高些的有一種是被列入了臺灣十大名茶的龍泉茶,另兩個是與它相鄰的壽山茗茶、大溪武嶺茶,香型已隨著發酵度的提高轉成了濃重的蘭花香型。

臺灣最早的名茶是凍頂烏龍,因產地得名,其樹種和工藝迅速擴展到臺灣各地,之後又因為種植茶場海拔的高低形成了臺灣烏龍和臺灣高山烏龍兩大派系。

所有種植在1 000米以上地區的都叫高山烏龍,而海拔不夠的就多在工藝革新和後期烘焙上下功夫。

臺灣烏龍茶發酵度普遍在25%~35%之間,而烘焙的火候,臺灣有茶廠將其分成了共10分火工。

根據烘焙程度的由輕到重,逐漸出現,清香、花香、蜜香、熟果香、焦糖香、麥芽香、火香、碳香。

標準的高山烏龍多發麥芽香、焦糖香,茶湯滑膩,香韻悠長,代表的有梨山茶、福壽山茶、杉林溪茶、大禹陵茶、玉山茶、霧社廬山茶、二尖茶、太峰高山茶,梅山的一部分和阿裡山區域的珠露、金萱、瑞裡龍珠茶、竹崎高山茶。

非高山烏龍的知名茶有三星上將茶、大同玉蘭茶、冬山素馨茶、礁溪五峰茶、天鶴茶、青山茶、松柏長青茶、福鹿茶、雲頂茶、蘆峰烏龍茶、平鎮金壺茶、楊梅秀才茶、龍潭龍泉茶…… 無論高山茶還是普通茶都是源於凍頂烏龍和鐵觀音的工藝,區別體現在茶場環境、樹種、發酵度、烘焙火候、宣傳重點的不同,臺灣人很在意茶樹所種植的海拔高度,還做出圖表來輔助說明境內各山的高低,精確到了米,很聰明地將滿世界的人都引導著一起跟著數高度玩。

似乎每高一點就會質量也高一點,茶也更好喝一點。

這是賣臺灣茶的商家最津津樂道的方面,是一大賣點,很容易將人唬住。

這個說法其實是經不起推敲的,並且有幾個概念是模糊的,一個是他們喜歡用產地來稱呼茶,而不是像大陸這邊稱呼標準的茶名字。

比如阿裡山茶,阿裡山有好多不同的茶樹種植,制作工藝也不同,一旦追問什麼樹種,什麼發酵度,烘焙度,茶場具體高度位置,到底是什麼茶,往往經銷商都是一臉茫然或者吹胡子瞪眼睛發火,或者陷入深深的沉思中。

再一個問題是經常講山是多高,可是沒有說清茶園建在多高海拔的地方,等於是偷換了概念,比如山有2 600米高,可是他的茶園在山腰甚至山腳上,那跟山多高有什麼關系呢?

不能把山的高度當成茶種植的高度。

另一個問題是,高山雲霧出好茶,這是名貴茶的成因之一,但不是決定因素。

樹種、土壤、環境、施肥、農藥管理方面怎樣,茶園是傳統還是有機或者生態式,采收的時機和方式,制作的工藝,產量的多少,包裝、存儲和運輸環節的衛生情況,到最終形成的品質,色、香、味、形、韻、氣方面的表現,甚至沖泡品飲時的環境、心態,茶師的技術功力,飲用方式,品飲者口感差異和對茶的理解程度,哪一項不是重要的?

任何一個環節出錯,都可以決定一款茶的優劣和認可程度,加上偶然性和隨機性的幹擾。

比高度,論好壞,有些像我們今天玩老茶比年份論貴賤一樣的不科學。

單純用高低新舊論英雄,猶如人比身高、年齡來論能力和成就…… 在樹種方面,臺灣習慣上最高的茶園種植青心烏龍、青心大冇,低一點的多種植金萱、翠玉、白鷺等樹種,山腳下、平地區常見四季春和大陸引種的一些樹種。

臺灣的茶,以三種面目出現在市場上:一種叫臺制茶,屬於純粹臺灣本土生產的茶葉,也是本文的重點,隻有找不到的,沒有不好喝的。

許多產量太低不出省,當地人找起來都困難。

一種叫臺式茶,是臺灣人在臺灣以外種植加工後直接銷售的茶,有的正大光明地寫清產地,註冊商標銷售,但更多的是冒充臺制茶銷售出去,國內主要是廣東、福建、雲南,國外是越南、柬埔寨、新西蘭等地。

第三種叫臺灣茶或者叫混茶都行,是各地的臺式茶運回到臺灣後與臺制茶摻合在一起然後包裝銷售,兩年前臺灣媒體踢爆:臺灣10大知名茶行被檢測出農藥超標,摻雜臺式茶銷售,包括百年傳承的明星老店受到調查,另外在檢測合格的茶葉裡發現更大的問題,一種茶葉裡檢測出22種農藥成分,每種都不超標,這種為了在農殘檢測中蒙混過關的手段,種出 的茶更有害,農藥混合後會毒性更強,造成這一重大問題的禍水被懷疑是因為摻進了越南的臺式茶。

30年前臺灣茶由外銷轉為內銷,當時人不喝茶,人均年飲茶量才4兩多,而今臺灣內需茶葉量達到4.1萬噸,可本土產茶僅有1.4萬噸。

外銷的還要3 000噸左右,本身就有巨大的缺口,要靠進口茶來滿足。

哪裡來的呢?

臺灣地區有關規定禁止進口大陸茶葉,所以要從大陸或者越南進口茶葉,集中到緬甸後,再冒充緬甸茶進入臺灣市場,這些進口茶價格低至本土茶的1/10,每年有超過2萬噸來自越南的茶進入臺灣,一旦進入市場就迅速消失蹤影,被摻進本土臺制茶中做成了臺灣茶。

臺灣地少人多,1989年起就有臺灣人去越南,在砍下罌粟花的土地上開始種茶,許多茶場在越南開辟茶園,臺灣茶農多數都很規矩和質樸,到了越南也能自律有機種植,但是越南境內在二戰時期被美國投放過大量落葉劑污染,這種落葉劑含有大量的有毒化學物質『戴奧辛』,它被稱為『世紀之毒』,能通過食物鏈在自然界循環,有高度致癌性,能改變生育和遺傳基因,是嚴重威脅到人類健康的毒藥。

已造成400萬越南人先天性生理缺陷,患上難以治愈的疾病或死亡。

有專家講完全分解也許要千年以後,這裡產的茶不隻是農藥的問題,而是毒藥的問題,這種摻雜在一起的茶葉,連茶商都難以分辨出來,更別說普通民眾了。

臺灣從2010年開始這類事件就經常被當地媒體揭露。

大陸遊客去臺灣旅遊買回的茶,多數也是這類。

我們想找純粹的臺制茶,可問題是臺灣人也想找呀,他們經常喝的也是兩摻的。

所以不是他們騙人,他們也是受害者。

2015年上半年中國食品檢驗最安全的產品就是大陸的本土茶葉,這一點上我們似乎已經超過了臺灣,幾年前,在我的印象裡,臺灣茶幹凈,茶場環境好,香高湯稠,可是如今的現狀令得許多臺灣茶人轉而到大陸來找茶喝,臺灣茶人寧願喝雲南普洱茶、武夷山巖茶也不喝來路不明的臺灣茶。

以前臺灣當地人經常把大陸產的茶和越南產的茶相提並論,一說起來就搖頭,帶有歧視性,和低端不衛生畫等號。

可嘆今非昔比了,找臺灣的茶是件痛並快樂著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