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書,能不能像這本一樣粗暴直接一點。《圖+文》

茶書有很多種。

有基礎知識介紹的,這是教材類,比如《制茶學》、《茶藝師高級教程》;

有針對某些茶品、茶器用圖片展示的,這是鑒賞類,如《紫砂壺鑒賞》;

有理化數據分析的,這是理化類,如《普洱茶保健科學讀本》;

有概念、歷史、常識簡介的,這是大全類,如《普洱茶》、《茶葉通史》;

還有查閱類如《中國茶葉大辭典》、地理人文類的《古六大茶山》、

植物類的《中國古茶樹》、

品種類的《雲南茶樹種質資源》、

文化類的《中國普洱茶文化》、

美學類的《茶之書》、

雜文類的《雲南茶生活百科全書》…

這麼多的茶書還僅僅是類別,怎麼讀?

怎麼讀得完?

說實話,小編雖然都買了這些書,卻還沒有完完整整通讀一遍。

並非這些書沒用,而是精力有限,時間有限,大部分茶書裡,自己感興趣的或者用得上的東西十分有限,寫書的通常都要先做鋪墊,然後陳列數據,講述理論邏輯不厭其煩地擴充內容,最後下結論,不會有作者直接抖出幾條幹貨,然後來個『親們,拿走不謝!』這樣做一是不傳統,二是湊不夠頁數,印刷小冊子都不夠,別說出書了。

這也怪不得作者們,面對不同要求的讀者,他又不知道你具體想看什麼,隻好通篇列舉了。

上面列舉的這些茶書,不管是什麼類別,多數情況隻作為查閱用,用到相關知識點才拿來翻翻解惑,有的甚至就是擺設!

畢竟,茶書不是小說,沒那麼引人入勝。

好幾次茶友讓我給它們推薦一些實用的普洱茶書,我都很糾結,因為推薦過的他們反饋都讀不進去,或者不實用!

為什麼讀不進去?

因為他們不能很快找到自己關心的問題。

為什麼不實用?

因為書中講理論知識太多,講實戰的太少。

普洱茶吧強烈推薦《普洱茶論·品鑒與經營》一書!自從上市後就被搶購,

周二新到貨25本,特價68元包郵與茶友分享:

總結下來,就是:『能不能推薦一本有實戰幹貨的能直接派上用場的書?

茶書讀者分兩類:茶人和茶商。

前者為了消遣,後者為了經營,前者關心的是普洱茶的品鑒實戰,後者關心的是有效的普洱茶經營套路。

一直在等這樣的書。

終於,等來了《普洱茶論·品鑒與經營》

書拿到手,先翻了翻,我最關心的是作者寫書的風格,雖然沒有如期望值似的粗暴、直接,但也一改傳統茶書的路數,直接甩出幹貨:

先講『普洱茶不可替代的特征』,讓讀者知道為什麼要選普洱茶,普洱茶和其它茶類相比明顯的區別在哪裡?

這幹貨相信不管是針對品鑒者還是經營者,都應該感興趣和有價值的了!

接著講熟茶的價值、沖泡、品鑒,中生代茶的特點、歷史、經典標桿茶…

然後講普洱茶的沖泡、講審美、講選購…

再然後講倉儲,講7542、講88青、講陳韻、講茶氣…

內容其實不新鮮,但作者的文風很吸引人,采用短篇獨立成文,看著不顯枯燥容易記住,行文方式結合自己的實戰經驗和傳統茶品案例,生動詳實又接地氣,有點我期望的『粗暴、直接』的意境了。

經營方面的也有,但所占篇幅不大,相信這方面讀者也不希望看到長篇大論老生常談的生意經,作者以自己和周邊朋友的經歷,從茶的選擇、辨識入手,逐漸展開對茶葉品質和價格的研究,最後延伸到市場對消費對象的分析,從而潛移默化地把他對普洱茶獨特的經營之道感染給讀者。

如果說對此書的內容做個簡介,可以用作者的:

『讀茶經』、『泡茶經』、『品茶經』、『鑒茶經』和『生意經』來概括。

但若細讀此書,還有很多幹貨:

『如何辯證地看待普洱茶?

聞香識茶、鑒別熟茶年份、判斷幹倉濕倉、『閑聊』喝明白、跟何作如老師『鬥茶』、

為什麼前四泡要浸泡20秒』等等…

作者都對此有簡短精辟的解讀。

稍微遺憾的是,

作者對新生茶以及山頭茶品鑒這方面很多茶友癡迷關心的問題論述較少,可能與作者不太認同新生茶是普洱茶的觀點有關,這也是我對此書唯一惋惜之處。

最後,該書的作者黃剛先生是一個茶人,也是一個商人,圈內很多朋友認為,商人就不應該出書,他們寫的東西終究是為了賣掉手中的茶。

但是正因為他們有這樣的經歷,有過痛不欲生的反思,有過豁然開朗的頓悟,才有可能為我們奉獻上這些『粗暴、直接』的幹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