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白茶的前世今生。《圖+文》

茶學專家陳宗懋院士曾經這樣說過:『茶葉,如果沒有文化,就是一片樹葉』

茶,是上天賜予的『靈物』。

中華茶文化源遠流長,茶早已從一般形態的飲品走進人民的精神層面。

白茶,它曾出身寒門,曾千年孤獨,曾至尊無上,傳於遠古,載於隋唐,興於明清,盛於當世。

在漫漫歷史長河之中,被賦予了獨特的文化內涵,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歷史文化

白茶的起源,由於年代久遠,無法全面進行考證。

單從有文字的時代記載來考證,有學者認為,白茶的起源至少在隋唐之前。

唐代的陸羽在《茶經·七之事》曾引用隋代《永嘉圖經》的一句話:『永嘉縣東三百裡有白茶山』此處指的就是福鼎《唐為長溪縣轄區),系白茶原產地。

可見唐代長溪縣已有『白茶』品種。

古時白茶產量極少,是僅供皇家貴族享用的茶品,極為珍貴。

宋徽宗趙佶的《大觀茶論》記載:在北宋年間白茶已充為貢品,宋代茶人鬥茶時把豐美雪白的芽茶稱為『茶瑞』,視為天下絕品。

2009年,中國考古六大新發現之一的西安北宋藍田呂氏家族墓裡,就驚現30多根千年極品白毫銀針完好保存在精美的銅制渣鬥中,揭示了北宋貴族享受白茶的文化風尚。

太姥文化

相傳堯時,有一女子居才山下,生平樂善好施,被喚作藍姑。

當時正值附近麻疹盛行,苦無根治之法。

藍姑夢南極仙翁告知:太姥鴻雪洞頂有株奇樹,乃王母之『茶』遺落人間,『茶』葉曬幹之復泡,有根治麻疹之效。

藍姑醒後如法炮制,終平麻疹之疫,因此得道成仙,被封太姥娘娘,而才山也改名太姥山。

太姥山與白茶的這一段淵源,為白茶鋪上了一層神話色彩。

現如今的白茶從此太姥聖地而出,得以推廣繁衍,遍種福鼎山脈,眾生受惠。

民俗文化

福鼎民俗專家馬樹霞在《茶哥米弟》中這樣描述:在福鼎民間廣為流傳『茶哥米弟』這句話。

茶雖為飲品,但它有文化內涵,是精神食糧,被列為五谷之首,稱為『哥』,列為『米』之上。

福鼎是個畬族聚居的地方,畬民喜歡喝白茶,也自己種白茶。

在畬民日常生活、勞動,會客、婚嫁、祭祀活動中,都有白茶的『用武之地』。

朗朗上口的《敬茶歌》、婉轉悅耳的《摘茶歌》都是畬族的白茶山歌。

而鼎白的茶園基地,也坐落於『民風』淳樸的佳陽畬族後洋村,讓鼎白的白茶多了一份民族傳統底蘊。

宗教文化

福鼎白茶從它的誕生開始,就與宗教如影相隨。

清代《遊太姥山記》中曾寫道:『……然皆養蜂賣茶,雖戒律非宜,而僧貧亦藉以聚眾』『囚箕坐溪畔,取竹爐汲水,烹太姥茗啜之』可見,那時候的寺廟僧人,就知道如何種茶、制茶、賣茶、品茶。

時至今日,還有許多寺院僧人還沿襲著古老制作白茶的方法。

以茶結緣,以茶會友。

在福鼎,不論是祭祀神靈,還是掃墓祭祖,或是祈禳消災,都離不開用白茶作祭祀品,宗教文化與本地的茶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福鼎獨特的宗教茶文化。

旅遊文化

福鼎生態環境良好,旅遊資源十分豐富,融山海川島於一體,良好的生態環境為白茶的文化增添了大自然的色彩。

被譽為中國十大美麗海島的崳山島山頂上,有著幾百畝茶園與天然草場,令人嘆為觀止。

名山出名茶,福鼎太姥山是世界地質公園,風景優美,常年雲霧繚繞,是白茶生產的極佳環境。

福鼎翠郊古民居與白茶關系十分密切:古民居建造者吳氏系春秋吳王夫差第104代孫,吳氏起家之後,經營白茶,開茶莊,建茶樓,生意越做越紅火,最後成為閩東數一數二的家族。

健康文化

過去在農村常用白茶來降火去燥、治療牙疼、便秘等疾病,也有用陳年白茶治療小兒麻疹、發燒的習俗。

這是自古就繼承下來的傳統古法。

追溯到今天,人們對於白茶的贊美已經從其形其味上升到功效。

散文家唐頤在《白茶,白茶》中這樣寫道:『白茶淡雅中的韻味更顯長。

這一喝整整三年,喝到幾乎達到東坡先生的境界,晚上不喝竟然睡不著覺。

去年初近我去做了一次體檢,20年纏身的高血脂,竟然接近正常指標,我不得不信服白茶了。

現今人們對茶不再隻有於口感的要求,更在乎品飲後是否對身體有益。

白茶從古至今逐漸形成獨特的健康文化,也是因其自身能夠造福於人體的緣故。

一片樹葉滿披白毫

如一位滄白茶哈桑老者

經歲月不斷沉淀

發展成如今的白茶

毫香蜜韻的背後是

幾千年來涉獵人民生活方方面面

所累積的多重文化的交融

品飲白茶

是個緬懷祖先勤勞智慧

體驗悠悠情懷文化的過程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