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可三日無糧,不可一日無茶』的黑茶小知識來了。《圖+文》

黑茶,是一種後發酵的茶,也是中國特有的茶類,它最早起源於四川,現在廣泛分佈於中國的雲南、湖南、陜西、廣西、四川、湖北等地。

△湖南安化茶園 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曾麗霞·攝

像湖南黑茶(茯茶、千兩茶、黑磚茶、三尖等)、湖北青磚茶、四川藏茶(邊茶)、安徽古黟黑茶、雲南黑茶(普洱熟茶)、廣西六堡茶及陜西黑茶(茯茶)都屬於現今比較有名的黑茶

黑茶裡,衍生出了一個在茶界使用廣泛的名句,那就是:

寧可三日無糧,不可一日無茶。

一日無茶則滯,三日無茶則病。

這得從黑茶的受用人群說起。

△酥油茶香 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曾麗霞·攝

最早時,黑茶是作為一種邊銷茶銷往藏、蒙、維吾爾族等遠離海岸線的內陸地區,那裡的人們多以牛、羊和奶酪為主食,而缺少蔬菜和水果。

而沿著茶馬古道來的茶,不僅可以清理腸胃、消食解油膩,還成為人體必需的礦物質和各類維生素的重要來源,與奶、肉並列,成為西北各族人民的生活必需品,被譽為『生命之茶』。

所以有了上面的名句一說。

△煮黑茶 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曾麗霞·攝

它為什麼叫『黑』茶呢?

其實,剛開始它並不黑,而且還是綠的。

黑茶最初的年代可以追溯到唐宋時期茶馬交易的中早期,那個時候黑茶作為邊銷茶由四川雅安出發,借由馬馱抵達西藏等地區,期間只要要2-3個月的行程。

△茶馬古道 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曾麗霞·攝

由於當時沒有遮陽避雨的工具,茶葉運輸的過程中經常被打濕,而後又被曬幹。

這種幹、濕交替的過程使得茶葉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導致了發酵,讓茶葉品質產生了完全不同於起運時的茶品,形成了黑色。

久而久之,制茶的人們就在初制或精制的過程中增加了一道渥堆工序,於是就產生了黑茶。

△黑茶渥堆發酵 圖源:網絡

我們現在看到的黑茶多以磚茶、沱茶、餅茶的形式出現,而早期,它也並不是這樣的。

早期的黑茶也是散裝品,不僅重量輕,還體積大,運輸的過程中多有不便。

將茶葉裝入竹簍,踩壓結實再行運輸又頗有損耗,所以為了適應茶商的要求,在唐代太和年間,出現了人工壓制的磚茶。

後在清光緒年間,逐漸采用水力壓機和蒸汽機來加工磚茶。

△手築茯磚茶 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曾麗霞·攝

黑茶的初制工藝由殺青、揉捻、渥堆和幹燥組成。

它有三個發酵過程,一是前發酵,也稱『渥堆發酵』,就是揉捻後趁餘熱未散,成塊壘積後濕水處理,讓茶葉在微生物、濕熱、氧化等作用下形成黑毛茶特有的風味和品質。

二是加工發酵,也稱『蒸汽發酵』,發生在黑茶壓制成成品期間,這時需要用上蒸汽把茶葉蒸軟,所以茶葉水分含量高,在有益微生物的參與下,讓茶葉成分和結構進一步發生轉化。

三是非工藝性的『儲藏發酵』。

已經是成品的黑茶,在自然儲藏過程中,隨著時間慢慢發酵並升華品質,在冠突散囊菌為代表的有益菌群作用下,高分子物質向低分子及小分子活性物質轉化,使其品質更加突出,藥理功能更加出色。

△金色的『金花』為冠突散囊菌

黑茶的原料較為粗老,所以常常可以看到茶梗的存在。

例如,國家對茯磚茶的含梗量要求就在百分之十五到百分之十八之間

黑茶茶梗並不雞肋,相反,它作為鮮葉營養的傳導器,具有很高的糖分和礦質元素

而且能增加黑磚茶內的空隙,保證氧氣充足,利於黑茶轉化時品質的形成,還可增加磚身結構力和強度。

後發酵的黑茶,茶性溫和,適宜飲用的人群廣泛。

在合理儲存的情況下,有越陳越香的品質

它有豐富的維生素和礦物質,此外還有蛋白質、氨基酸、茶多糖等糖類物質,不僅可以補充膳食營養、降脂解膩、調理腸胃、改善糖類代謝,還可以抗氧化、清除自由基、軟化血管等多種功效。

黑茶湯色明凈如琥珀,滋味醇和,陳化後的黑茶味道更為甘甜不僅可以泡飲,還可以煮飲

在寒冷的冬天尤其適宜飲用黑茶。

泡飲黑茶,可用厚壁的紫砂壺,投茶壺2/5左右的茶量,宜用100℃的沸水,可以先醒一遍茶,浸泡時間以個人口味的濃淡適當選擇,通常第一泡20s出湯。

煮飲黑茶,可取3克茶配一千毫升水,投茶量過多會使茶湯過濃,每次煮茶時間控制在3分鐘左右。

黑茶也可以沖泡過後再煮飲,能充分的挖掘黑茶的內含物質,其茶湯更為甘甜。


鄭氏家族於清朝嘉慶十一年在泉州府安溪縣開設茶肆,其獨家的鐵觀音制茶工藝,使鄭氏家族名聲大噪,時任泉州知府房永清曾題詞『如飲甘霖』贊賞閩南鄭氏茶葉。

鄭氏家族以茶為生,世家制茶。

通過幾代人,百餘年的匠心傳承,家業一直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