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茶出現紅葉紅梗、黃葉紅梗、綠葉紅梗各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圖+文》

三分原料, 七分工藝

好茶葉一定源於好工藝和好生態

——非著名茶人陳曉雷

前幾天有茶友問我:生茶紅葉紅梗、黃葉紅梗和綠葉紅梗是什麼樣的工藝造成的?

對後期轉化有沒有影響?

出現紅葉紅梗,我認為主要有兩種原因:《1》鮮葉采摘後萎凋走水不及時或萎凋時間過長,都會產生紅邊;《2》茶葉殺青時鍋溫不夠,剛剛有些許溫度但是又不至於鈍化酵素酶,比如說鮮葉的溫度一直控制在20多30多度,一鍋茶殺青過程中溫度始終起不來,酵素酶沒有被鈍化,這種情況下,茶葉沒炒熟,就容易出現紅葉紅梗。

黃葉紅梗:茶葉出現紅梗的理由同上,當茶葉殺青沒有殺透時,茶梗中的含水量還很高,酵素酶沒有被發酵,後期產生了失水發酵。

產生黃葉的原因則是采用了悶黃工藝,鮮葉炒完出鍋後,用佈包著放了兩三個小時,葉片就會發黃。

綠葉紅梗:這個原理好比我們炒菜時爆炒一樣,鍋溫很高,茶葉下鍋後幾分鐘就出鍋了,這樣的茶葉葉面翠綠,非常漂亮,但是梗沒有炒熟。

我們要明白炒茶葉不止是要把茶葉炒熟,同樣的鮮葉,采用抖水的方式炒出來的茶和采用燜炒方式炒出來的茶,二者口感差別非常之大。

殺青是采取抖水的方式,要把整個茶葉梗中的含水量散出去,而不是不攤晾,下鍋後采用『悶』的方式把它蒸熟。

如果鍋溫很高,炒茶炒的很快,采用高溫快炒的方式可以鮮葉裡面的酵素酶,但是茶梗裡面的酵素酶並不一定能鈍化,這時候就會出現綠葉紅梗。

這三種茶在口感上有什麼差異?

紅葉紅梗的茶,如果是萎凋時間過長,入口後會有烏龍茶的香氣,甚至還能喝到白茶的味道。

因為它在失水發酵過程中,茶葉中產生了許多褐紅素,造成茶湯油黃。

這種茶甜感好,滋味淡薄。

如果是低溫形成的紅葉紅梗,茶湯厚度夠,湯色油黃、甜度高,香氣呈現出悶悶的甜香。

黃葉紅梗是采取了悶黃的工藝,這種工藝可以增加茶湯的厚度和甜度,整個茶湯的顏色是金黃的,喝起來韻感很寬。

綠葉紅梗湯色也很漂亮,它的甜感好,厚度稍有欠缺。

這三種工藝裡面,悶黃的湯感是最厚的,口腔的韻感是最寬的,但綠葉紅梗的茶葉喉韻是最好的。

但嚴格來講,從工藝上劃分,它們都不算普洱茶。

紅葉紅梗、黃葉紅梗、綠葉紅梗在制作工藝上已經改變了茶葉的屬性,比如長時間的攤晾萎凋已經造成了過度發酵。

黃葉紅梗采用了黃茶的制茶手法,也偏離了普洱茶的工藝。

綠葉紅梗采用了高溫,但是茶梗沒有炒熟。

這樣的茶會給人一種假象,前期品鑒時,看湯色,油光發亮,品滋味,不苦不澀,甜感很好,但是卻不利於長期存放。

更多普洱茶專業知識交流探討,請添加守興昌首席茶藝師董董個人號:qczm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