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樹齡的臺地茶,為什麼沒有古樹茶好喝?《圖+文》

根據芽葉比例不同,采摘後的茶樹鮮葉可以劃分出不同等級。

就市面上常見的傳統六大茶類和普洱茶來看,講究喝『新』的綠茶、紅茶和部分白茶、黃茶,芽頭含量非常高,用料比較鮮嫩;半發酵類的烏龍茶選用成熟葉制作;後發酵類的黑茶和普洱茶則以一芽多葉為原料,老葉和嫩芽均有,更有利於後期轉化。

不同茶類各具韻味,隨著飲茶人數越來越多,為了滿足更多品飲需求,如何在提升茶葉產量的同時,還能兼顧茶葉品質?

就同一株茶樹/同一片茶園而言,發芽率《產量》與茶葉品質,兩者之間有必然聯系嗎?

成長期茶樹,產量較高但品質偏低

按照植物生長周期來看,茶樹可分為幼苗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個階段。

處於幼苗期和成長期的茶樹,大部分營養物質都用於植株抽條發芽,單就茶葉產量來看並不算低。

但因為茶樹正處於快速生長階段,根系較淺,從土壤中吸收到的營養物質本就不多,除了用於枝幹生長,茶樹發芽同樣也有大量的營養需求。

茶樹快速生長,且發芽率過高,就會導致營養物質供不應求,每一片芽葉中的內含物質含量整體較低,品質自然會隨之下降。

成熟期茶樹,產量穩定,品質提升

有了一定樹齡、處於成熟期的茶樹,整體長勢基本定型,發芽率也慢慢降低。

更重要的是,這個階段的茶樹根系更為發達,吸收到的營養物質也更加充分,茶葉內含物質含量更豐富,茶葉整體品質也相應更高。

喝普洱茶時常說的生態茶、大樹茶和古樹茶,既有樹形大小之分,樹齡也有明顯不同。

總體而言,成長期的茶樹長勢旺盛,發芽率雖高,但品質並無出眾之處;處於成熟期的茶樹,產量降低,但茶葉品質卻會有明顯提升。

種植密度,也會影響到茶葉品質

除了生長周期,茶樹種植的疏密程度,同樣也會對茶葉品質有重要影響。

茶園中常見的臺地茶,就是為了提高茶葉產量,而由人工進行幹預的一種栽植形式。

經過人工矮化,臺地茶不僅樹形矮小,並且種植密度極高。

因為無法吸取充足的養分,臺地茶雖然可以保證產量,品質卻有高有低。

與之相反,在野外自然生長的古樹茶,極少人為幹預,且茶樹之間間隔較大,養分充足,發芽率適中,采摘的茶葉品質也更勝一籌。

值得一提的是,從植物生長周期來看,處於衰退期的茶樹,隨著樹齡的增加,茶葉產量和品質其實都是逐漸降低的,因此,無論品飲或收藏,大可不必一味追求樹齡。

為了提升水果的品質,需要通過疏花疏果的方式,除去一部分過多的花和幼果;褚橙備受歡迎,是因為將同一面積的種植密度由200棵減少到20棵……

農作物產量與品質看似呈反比,實則產量降低品質提升的同時,價格也大幅上漲。

茶葉種植和制作同理,處於成熟期、種植密度較低的茶樹《樹齡不作為評判標準》,產量相對較低,但整體品質更高,茶葉價格也更貴。

因此對於茶葉種植者和經營者來說,也可以通過提高品質和價格的方式獲益,而不是盲目追求產量。

《本文系說茶網原創文章,作者:至夏、說茶網思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