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茶類制作工藝解析之揉捻。《圖+文》

中國產茶歷史悠久,按制茶方法和加工方式劃分,可將中國的茶葉分為六大類,即白茶、黃茶、綠茶、青茶、紅茶以及黑茶。

各茶類的加工方式有差異也有趨同。

在揉捻工藝上,各茶類的加工方式有何不同?

白茶的制作工藝可以說是最自然的。

其采用單芽為原料,經過獨有的白茶工藝加工而成。

主要分為:采摘、萎凋、烘幹,不涉及揉捻,也就不多說了。

黃茶,屬輕發酵茶類,加工工藝近似綠茶,隻是在幹燥過程的前或後,增加一道『悶黃』工藝,促使其多酚葉綠素等物質部份氧化。

其制作過程為:鮮葉殺青、揉捻、悶黃、幹燥。

黃茶揉捻可以采用熱揉,在濕熱條件下易揉捻成條,也不影響品質。

同時,揉捻後葉溫較高,有利於加速其重要工序『悶黃』過程的進行。

綠茶屬於無發酵茶,它的揉捻是其塑造外形的一道工序。

通過利用外力作用,使葉片揉破變輕,卷轉成條,體積縮小,且便於沖泡。

同時部分茶汁擠溢附著在葉表面,對提高茶滋味濃度也有重要作用。

制綠茶的揉捻工序有熱揉和冷揉之分。

所謂熱揉,是殺青葉不經攤晾而趁熱進行的揉捻;而冷揉,是殺青葉經過攤晾後進行揉捻。

嫩葉宜冷揉,以保持黃綠、明亮之湯色於嫩綠的葉底;老葉宜熱揉,以利於條索緊結、減少碎末。

目前,除名茶仍用手工操作之外,大宗綠茶的揉捻作業已實現機械化。

青茶屬於 半發酵茶,其揉捻工序作用等同於綠茶,屬造型步驟,即將茶葉制成球形或條索形,形成烏龍茶的外形結構。

紅茶屬於全發酵茶。

以 滇紅功夫茶為例,揉捻是工夫紅茶塑造外形和形成內質的重要工序。

工夫紅茶要求外形條索緊結,內質滋味濃厚甜醇,它取決於揉葉的緊卷程度和細胞的損傷率。

通過揉捻的機械力作用,葉細胞損傷,茶汁外溢,加速多酚類化合物的酶促氧化,為形成紅茶特有的內質奠定基礎;使葉片卷成緊直條索,體形縮小,外形美觀;揉出的茶汁依附於葉表,幹燥後烏潤有光澤,沖泡時易溶於水,增加茶湯的濃度。

普洱茶的揉捻目的,與其他茶類為整形的目的而不同。

普洱茶的揉捻是采取重力、多次揉捻的方式。

普洱茶選用原料為雲南喬木大葉種,鮮葉以一芽二葉、三葉為主,很少直接選用嫩呀芽,且葉片肥厚、碩大。

綠茶等選用原料多以嫩芽為主,且葉片形態較小。

因此以綠茶等茶類進行的揉捻方式,不適用於普洱茶。

與其說普洱茶的揉捻是重力揉捻,不如說是『重力揉搓』。

綠茶揉捻的過程在鐵鍋內高溫完成。

普洱茶則是在鐵鍋之外,或在竹篾上、或在寬大的木板上或在揉捻機上完成,整個過程是在常溫狀態下完成。

綠茶類的揉捻屬於茶葉加工最後一道工序,是茶葉內質到外觀的最後一次『定形』,是成品的概念。

但普洱茶則不同,是茶葉進入發酵前對茶葉的預處理,其工序屬於普洱茶的前端工序之一。

離成品普洱茶還有很大的距離。

普洱茶采用『重力揉搓』還有一個更重要的目的,是通過『重力揉搓』將茶葉表面的『保護膜』搓碎,再以自然曬幹的方式,使空氣中『懸浮』的多種微生物菌群『侵入』,完成茶葉在自然狀態下的第一次『自然接種』,也是普洱茶在茶葉發酵前對所選茶葉進行的初級氧化階段。

而這一條恰恰是綠茶類茶葉揉捻的『大忌』,綠茶的『輕揉』,是絕不能將茶葉表面的膜破壞,一旦破壞,茶葉會被迅速氧化,品質也會產生改變。

因此,『重力揉捻』(也可稱『重力揉搓』)是普洱茶非常關鍵的工序,是奠定普洱茶後續發酵的基礎。

很多普洱茶的制作者在『揉捻』的工序中,並不是一次完成,而是多次『揉搓』——傳統工藝稱為『復揉』。

這種『復揉』的目的,實際上是對第一次『自然接種』的補充,目的是使普洱茶初級氧化完成的更為徹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