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被普洱茶『拯救』的茶?《圖+文》

制茶和做人一樣,也是需擇其善者而從之,但是在學習借鑒的過程當中,不能把自己的特點丟掉。

紅茶的香甜、綠茶的鮮爽、烏龍的清香,每個茶都有屬於自己的特點,這樣茶的世界才美好,但是現在市場上卻出現了很多莫名奇妙地茶,不同茶類之間的概念亂串,制作方法雷同,宣傳思路僵化。

茶界需要創新,但是應該基於消費市場、消費習慣的創新,而不是空造概念,或者一味的模仿。

普洱茶火起來,有一個重要的概念『越陳越香』。

得益於雲南大葉種茶豐富的內含物質以及優越的生長環境,以及曬青的初制工藝,普洱茶確實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越陳越香』。

但也不是所有的茶,都可以『越陳越香』。

於是茶的市場上就衍生出『越陳越貴』的概念,所有的茶都在講老,在講陳,越老越值錢。

今天我出20年的老紅,明天我出60年的老鐵,後天我出100年的老綠,不管實際老不老,還是要充自己是有點年份。

喝紅酒的隻喝82年的拉菲,那我們這些喝茶的怎麼也得喝超過82年的老茶,而且這些老茶,都要經歷過 『丁丁歷險記』,才彌足珍貴。

茶,如果我們在飲料的范疇裡面來討論的話,應該是以品飲價值為主,而不是看它的歲數。

倚老賣老在漢語的表達中是一個貶義詞。

那些老紅老綠老白們,那是應該擺在博物館,而不是茶桌。

20年的福鼎老紅茶,圖片來源淘寶

普洱茶,因為早期作為邊銷茶,為了方便運輸和保存,在生產過程中改進成了傳統的餅、磚、坨的形制,當然這些制形也用在黑茶兄弟裡,但至少目前的六大茶類裡是一家。

隨著普洱茶的火熱,紅茶開始壓餅、白茶開始壓餅,以後綠、黃、青也是要跟上?

是不是大家都覺得『塊』點好看?

紅茶保持自己金毫滿披的優雅外貌不好嗎?

白茶保持自己自由自在的形狀不好嗎?

非得跟普洱茶長得一樣,滿眼都是餅、磚、坨,這樣不好。

白茶餅,圖片來源網絡

被普洱茶拯救的還有一塊『皮』——陳皮,當然它嚴格意義上不能算作『茶』。

當最富有天賦的制茶人,將熟茶塞在一塊陳皮的時候,它們的結合,成了全民熱捧的網紅。

以前隻能在菜裡、藥裡看見的陳皮,竟然變得滿大街都是。

還起了一個讓人浮想聯翩的名字,小青柑。

哦,我的小心肝。

隻是陳皮的世界還在糾結是曬的好,還是低溫烘幹的好,還在糾結是有白霜的好還是沒有白霜的好?

出了天馬、新會的,那都不能叫做愛情,不對,不能叫做小青柑。

隨著陳皮普洱的火熱,陳皮成了大家金皮,熟茶往裡一裝就升級了,也對,都是網紅。

網紅好不好?

古舊審美的我,實在欣賞不來這種美。

當然這裡好像也不能講『拯救』,應該講相互成全。

可能讀到這裡的朋友可能會在心裡暗自罵道:你這個就明顯的普洱茶中心主義。

覺得作為世界茶源的茶農的我,肯定喜歡普洱茶多一點,但是也不是唯普洱是尊。

希望還是看到更多是綠茶的綠茶,是紅茶的紅茶,是白茶的白茶,不要大家都一模一樣,這個世界缺的不是共性,是個性呀!

《本文原創,找茶》

作者:找茶 / 弘益茶道美學編輯

我找茶,但不找茬。

作者其他文章:『關於無我茶會的一場嚴肅討論』『逐點解讀《雲南茶葉發展建議》』『照搬《深夜食堂》已經失敗,抄襲日本茶道還能成功?

』『茶界為什麼熱衷於抄心經?

』『給父親的一首茶情詩』『從茶園到茶杯:一杯普洱茶的前世今生』『一手《論語》,一手茶杯』『茶的意義不就是多巴胺?

』『你不必懂茶』『慢,才是茶的真諦』『茶事起源於中國,有《茶經》,但沒有茶道丨周作人茶世界』『忙裡偷閑,苦中作樂丨周作人茶世界』『空出來的時間,剛好拿來喝茶』『茶人,到底是什麼人?

』『茶的美好生活』『以茶悟道,領會造化』『有些茶,你要慢慢等』『茶,是美好生活的剛需』『花,美好生活的必須』『生活美學,用自己認為美的方式過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