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專訪非遺傳承人:貢茶制作技藝後繼有人|成功申遺。

古茶園《圖片來自雲南省非遺網》

封面新聞記者 李雨心

#中國茶申遺成功#,11月29日,當這一話題登上社交平臺的熱搜榜,被廣大網友所熱議時,點進話題中,就能看到國人愉快又欣喜的消息。

當晚,中國申報的『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通過評審,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至此,中國共有43個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居世界第一。

自古以來,中國的茶文化源遠流長,更在不同的地域之上衍生出了豐富多樣的品類和風俗。

細看『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其由來自全國的44個子項目聯合申報。

其中,來自雲南省寧洱縣的普洱茶制作技藝《貢茶制作技藝》,就位列其中。

這項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的制作工藝,在數千年的歲月中跌宕中愈久彌新,香味悠長。

就在中國茶申遺成功後,封面新聞專訪到了普洱茶貢茶制作技藝省級非遺傳承人李興昌,他說到了自己與普洱茶緊密相連的一生。

一生與茶相伴

『從小在父母的影響下耳濡目染』

『我就是昨《29日》晚知道申遺成功的消息,當時非常激動,又可以說非常感動的』出生於世代從事普洱貢茶制作的人家,李興昌的童年,也是伴隨著普洱的茶香度過的。

他生在茶山,長在茶山,與茶相依相伴,在父母的影響下耳濡目染。

每年采茶季節來臨時,父母忙碌的場景還歷歷在目。

李興昌

『記得那個時候采茶隊去山上采茶,來來往往要走4個小時。

但我的父母就被囑咐在家好好休息,來時我還覺得奇怪,原來是要我父母休息好,等茶葉采摘後一氣呵成地加工完。

他們的技術技能,可以說也是得到了社會的認可和信賴』到了1987年,李興昌也下定決心進入到普洱茶事業中,而這一晃,就是35年的光陰。

雲南普洱茶傳統制作工藝歷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明代李時珍著《本草綱目》中,亦有『普洱茶出雲南普洱』的記載。

『據記載,早在3000多年前,雲南種茶先民濮人已經獻茶給周武王,隻不過當時不叫普洱茶』李興昌解釋到,寧洱縣普洱茶制作技藝又稱『貢茶制作技藝』,因為至清朝時,雲南普洱茶達到鼎盛時期,並成為皇室貢茶。

李興昌

『清朝雍正年間,也就是鄂爾泰任雲貴總督期間,在雲南設茶葉局,統管雲南茶葉貿易。

雍正十二年的《禁壓買官茶告諭》中有寫:‘每年應辦貢茶,系動公件銀兩,發交思茅通判承領辦送’,由此可知那時每年進貢宮廷的普洱茶,是在思茅廳采辦的』

同時據史料記載,雲南古六大茶山在清朝雍正時期達極盛時期,《檀萃滇海虞衡志》中寫到:『周八百裡,入山作茶者數十萬人』從中可知當時普洱茶的盛況,宮廷貴族與風雅人士飲用普洱茶蔚為成風,有『夏喝龍井,冬喝普洱』的風俗雅興。

而普洱茶的榮耀,也一直持續到清末時期。

在傳承中不斷創新

『貢茶制作技藝後繼有人』

李興昌

時光輾轉來到2008年,普洱茶制作技藝《貢茶制作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而為了更好地傳承和保護這項古老的制作技藝,數十年來,李興昌潛心研學普洱茶傳統技藝,把這門歷經百年傳承下來的手藝發揚光大。

『我們在2009年,專門成立了‘普洱茶·貢茶制作技藝傳習所’,用於制茶技藝的傳習。

又在2012年,成立了傳習基地,並在當地高級職業中學內設置傳習內容,把普洱茶課程成為當地成人及職業學校的必修課程。

這個基地到現場,已經10個年頭了』李興昌說到,從2009年至今,從貢茶制作技藝傳習所及傳習基地走出的制茶人,已經超過了兩千人。

『貢茶制作技藝後繼有人,非遺也不是一潭靜水』李興昌說到,當下雖在刻苦『鉆營』這項技藝,但不過是經營的『營』,說到底還是為了利益。

但技藝的傳承,首先要堅持根本守正的傳承底線,這樣才能把優秀的文化不斷傳承。

『傳承還不夠,還要發揚光大,所以在技能傳承的基礎上要創新。

創新是在完善技藝中的不足和缺陷,也要實現生產性保護。

隻有這樣,才能夠不斷發揚我們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李興昌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