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成功申遺,蘇州碧螺春在列!。《圖+文》

北京時間11月29日晚,中國申報的『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成功通過評審,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至此,中國共有43個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居世界第一。

來自蘇州的洞庭山碧螺春制作技藝,是其重要組成部分!

據悉,本次入選的名錄堪稱中國人類非遺申報項目中的『體量之最』,共涉及15個省(區、市)的44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涵蓋綠茶、紅茶、烏龍茶、白茶、黑茶、黃茶、再加工茶等傳統制茶技藝和相關習俗。

據了解,繼2011年『碧螺春制作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後,2020年3月13日,『江蘇吳中碧螺春茶果復合系統』又成功入選農業農村部頒發的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名錄,成為農業產品『國家級雙遺』。

『四絕』蓋世

碧螺春制茶技藝雅致、獨特

碧螺春茶,俗稱『嚇煞人香』。

後來康熙帝巡視江南時,對其頗為青睞,謂其『清湯碧綠,外形如螺』,便正式賜名『碧螺春』,並一直沿用至今。

據了解,蘇州種茶始於兩晉南北朝,出名於宋代,興盛於明清,明代有『蘇州茶飲遍天下』之說。

歷代文人墨客贊賞蘇州茶,特別是碧螺春的題詠不勝枚舉。

清著名文人龔自珍更是盛贊『茶以洞庭山之碧螺春為天下第一』足見其鐘愛之情。

『誰摘碧天色,點人小龍團,太湖萬頃水,渲染幾經年』 自清代起迄今,洞庭《山》碧螺春茶蜚聲中外,文人墨客,茶葉專家留下許多篇章。

蘇州市吳中區位於太湖之濱,是歷史名茶洞庭山碧螺春的原產地。

洞庭山碧螺春是全國十大名茶之一,迄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歷來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獨特的種植模式、優異的品質特色聞名全國。

2022年全區茶園面積3.89萬畝,產量383噸,產值達3.69億元,其中碧螺春產量116.35噸,產值近2億元。

作為非遺,洞庭山碧螺春茶采用純手工炒制,『手不離茶、茶不離鍋、揉中帶炒、炒中帶揉、連續操作、起鍋即成』,形成了獨特的加工工藝。

碧螺春以『形美、色艷、香濃、味醇』四絕著稱,碧色悅目、味淳甘厚;觀碧螺之色,佳趣無窮。

在杯中先註沸水,稍待片刻,投入茶葉,沉於杯底而不浮,唯碧螺春茶能之。

碧螺春茶樹種植在枇杷、楊梅、桃樹、板栗等十多種果樹花叢中,果樹覆蓋率30%左右。

茶果間作獨特生態環境,孕育了洞庭山碧螺春茶獨特的花果香氣品質特征,被譽為『茶中仙子』。

一千多年來的湖島環境和人工選育,形成了洞庭山碧螺春茶獨特的種質資源。

洞庭山碧螺春茶所含的氨基酸、兒茶素、茶多酚等綠茶品質理化指標都很高,因而制成的洞庭山碧螺春茶味道鮮醇、口感優異。

洞庭山碧螺春茶摘得早、采得嫩、揀得凈,每500克特級茶有7萬多個芽頭,為全國名茶之最。

保護傳承加足馬力

碧螺春茶產業農文旅融合發展

近年來,蘇州十分重視綠茶制作技藝《蘇州洞庭山碧螺春制作技藝》的傳承和保護,目前項目擁有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1個,省級代表性傳承人1個,市級代表性傳承人6個,區級代表性傳承人4個。

各類活動中也常見碧螺春的身影,蘇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管理辦公室通過市民體驗碧螺春制作、遠赴沙特展示包括碧螺春在內的蘇州非遺、在『相約北京 遇見江南』蘇州文化藝術展示周推介碧螺春等活動,讓碧螺春茶香飄向世界。

蘇州市吳中區洞庭山碧螺春新聞發佈會每年如期舉行,介紹洞庭東、西山碧螺春產區產量、質量等相關情況,回顧、預計茶葉價格趨勢,讓碧螺春茶產業發展更規范。

吳中區多年以來持續加大洞庭山碧螺春地理標志保護宣傳力度,通過實施洞庭山碧螺春茶原產地保護,強化品牌建設,註重茶文旅融合發展,形成了洞庭山碧螺春茶產業綠色、健康、持續發展之路,同時也走寬了致富於農的特色發展之路。

2022年,全區茶園面積3.89萬畝,產量383噸,產值達3.69億元,其中碧螺春產量116.35噸,產值近2億元。

2022年,洞庭山碧螺春穩居中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價值十強第六。

至此,我市已成功入選

7個人類非遺項目

《圖片來源:蘇州市非遺辦》

來源:看蘇州 編輯:古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