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了這麼多年茶,你是否知道六大茶類什麼時候出現的?

說到茶葉,想必很多茶友都知道茶葉根據制作工藝的不同,被分為了綠茶、白茶、黃茶、烏龍茶、紅茶、黑茶這六大茶類。

但是要說起這六大茶類起源於何時,知道的人就屈指可數了。

那麼,今天就和大家詳細講講六大茶類是何時出現的吧。

01、綠茶——公元8世紀

三國時期張揖的《廣雅》記載:『荊、巴間采葉作餅,葉老者,餅成以米膏出之。

欲煮茗飲,先炙令赤色,搗末置瓷器中,以湯澆覆之,用蔥、薑、桔子芼之。

其飲醒酒,令人不眠』

這是早期古人將茶葉當做飲品飲用的記錄。

但這時的茶葉隻能視為制茶工藝的萌芽,和我們現在的茶葉還是相差甚遠。

真正意義上的綠茶,是起源於公元8世紀,也就是盛唐時期。

那時的蒸青綠茶制法是世界上最早的綠茶制作工藝。

茶聖陸羽在《茶經·三之造》一書中所說的:『采之、蒸之、搗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幹矣』講述的就是唐朝時期的蒸青餅茶。

蒸青餅茶在唐宋時期雖是主流存在,但蒸青散茶和炒青綠茶也有所發展;元代時炒青茶逐漸增多;明代時炒青綠茶盛行,精細的炒青工藝一直沿襲至今。

02、黃茶——1570年前後

我們現在說的黃茶,是在綠茶制作程序中加入『悶黃』工藝逐漸演變而來的。

據說,黃茶最初是由於綠茶殺青時不到位,或者沒有及時揉捻、烘幹,導致葉子變黃,進而出現黃葉黃湯。

隨後,人們發現這些制作失敗的『綠茶』中,有一部分別有風味。

在總結規律後,逐漸形成了新的制作工藝。

這一全套生產工藝,是在公元1570年前後形成的。

如黃茶類中產量最高的條形黃茶之一黃大茶,即創制於明代隆慶年間《公元1567—1572年》,距今已有四百多年歷史。

03、黑茶——1524年前後

古時蒸青團茶運輸往邊塞地區,需要肩扛馬馱長途跋涉。

期間濕熱作用使茶葉發生了多酚類物質的氧化聚合,到達時外觀已成烏黑色。

明代洪武六年《1373年》太祖詔令:『詔天全六番司民,免其徭役,專令蒸烏茶易馬』文中的『烏茶』,就是氧化紅變了的粗老綠茶,滋味由青澀變得醇和了。

這應該是中國黑茶最早的雛形。

有關黑茶最早的記載最早見於1524年《明嘉靖三年》禦史陳講奏疏:『商茶低仍,悉征黑茶……官茶易馬,商茶給賣』

《明會典》也有提到『穆宗朱載垕隆慶五年《公元1571年》令買茶中馬事宜……收買真細好茶,勿分黑黃正附,一例蒸曬……運至漢中府辨驗真假黑黃斤篦』

湖南黑茶產地始於安化,安化黑毛茶創制於16世紀末期,制造上經殺青、揉捻後再渥堆,而後再烘幹;雲南普洱熟茶,要經過殺青、揉捻、曬幹制成曬幹毛茶,而後再經適度潮水渥堆、曬幹等工藝程序,加工技術已經相當復雜。

04、紅茶——16世紀50年代

陳椽《茶業通史》有寫到過,葡萄牙人科魯茲神甫於1556年到達中國,1560年左右回國後著書中有言:『凡上等人家皆以茶敬客。

此物味略苦,呈紅色』呈紅色即指紅茶湯。

可見1560年以前,就有紅茶了。

清代劉靖在《片刻餘閑集》中記述:『山之第九曲盡處有星村鎮……黑色紅湯,土名江西烏,皆私售於星村各行』

星村創制小種紅茶,由炒青發展而來。

日曬代替殺青,當是在炒青基礎上的進一步發展,揉捻後發現葉色變紅更快,於是逐漸認識了變色的規律。

後在揉捻結束堆放片刻,使其發紅更明顯,質的變化更大,而後炒和烘,則色香味完全改變。

工夫紅茶是在小種紅茶基礎上演變而來,清朝董天工《武夷山志》《公元1751年》載有小種和工夫的茶名。

小種紅茶是鮮葉加工復雜,毛茶加工簡單;工夫紅茶則相反,簡化鮮葉加工,毛茶加工大下工夫,所以叫工夫紅茶。

05、烏龍茶——1723年前後

烏龍茶的起源,一般認為源於清初的福建。

根據福建《安溪縣志》的記載,安溪人於1723年首先發明烏龍茶做法,以後傳入閩北和臺灣。

烏龍茶制法是從綠茶結合紅茶發展而來,先日光萎凋而後炒青、揉捻及烘幹。

當時工夫紅茶品質下降,綠茶遭到印度紅茶沖擊,銷路都不好,影響茶農的生活,這就推動了制茶技術的革新,烏龍茶隨之出現。

06、白茶——19世紀50-60年代

『白茶』一詞,有多重含義。

現在我們所說白茶一般是以『萎凋』和『幹燥』兩道工序為加工工藝,不揉不炒。

成茶外表滿披白毫呈白色,約起源於明代中期,清嘉慶年間《1792-1821年》開始其工藝不斷發展,咸豐年間《1851-1861年》得以正式形成。

據《福建地方志》和茶葉專家張天福《福建白茶的調查研究》中記載,白茶早先由福鼎創制於清嘉慶元年《公元1796年》,是以『福鼎菜茶』的壯芽為原料,制成銀針,但芽頭瘦小白毫不顯。

約在咸豐七年《公元1857年》,福鼎選育出大白茶茶樹良種後,於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年》開始以大白茶芽制銀針,稱白毫銀針。

白牡丹繼白毫銀針之後,最早創制於建陽水吉,後傳入政和、福鼎。

公元1922年,政和開始創制白牡丹。

六大茶類,制法和品質雖各有不同,但是彼此有聯系,從量變到質變,並非一蹴而就,而是由人們的智慧凝聚而成。

* 聲明: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