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一般的對話|蘇州碧螺春:給世界獻上一份最『香』的禮物!。《圖+文》

江南何所有?

是清麗婉轉的昆曲、瑰麗精美的宋錦,還是一抹鮮香清甜滋味的碧螺春?

隨著中國茶首次入列『非遺名錄』,嚇煞人香的碧螺春,給世界獻上了一份最江南的禮物。

北京時間11月29日晚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7屆常會在摩洛哥通過決定,將中國政府申報的遺產項目『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至此,中國共有43個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居世界第一,其中蘇州就占據了7席!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近日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對於弘揚中國茶文化很有意義。

要紮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系統性保護。

『希望這次入選世界非遺成為‘蘇州碧螺春’的一個新機遇,讓它走向世界更大的舞臺』當得知中國茶首次入列『非遺名錄』後,碧螺春制作技藝國家級代表性非遺傳承人施躍文感慨萬千。

千年文化悠悠,引無數文人騷客吟詩作賦,流連忘返。

作為擁有著豐富的文化遺產資源的蘇州,如何留住這一抹鮮香清甜滋味?

對此,蘇州也給出了自己的獨家『非遺密碼』。

2022年,蘇州市吳中區茶園面積3.89萬畝,產量383噸,產值達3.69億元,其中碧螺春產量116.35噸,產值近2億元。

2022年,洞庭山碧螺春穩居中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價值十強第六…..

這一成果的背後,是蘇州對於非遺文化的高度重視與保護。

蘇州出臺了12個非遺保護法規和文件,涵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各個方面;蘇州市非遺辦加大了對於碧螺春的宣傳力度,組織市民體驗碧螺春制作,遠赴沙特展示包括碧螺春在內的蘇州非遺,讓碧螺春茶香飄向世界;積極申報各級別的非遺傳承人,建立完善的傳承人梯隊…….

未來,蘇州將一如既往保護好、傳承好、傳播好燦爛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讓世界看到中國非遺文化的魅力。

據了解,『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是有關茶園管理、茶葉采摘、茶的手工制作,以及茶的飲用和分享的知識、技藝和實踐。

項目共涉及15個省《區、市》的44個小項目,涵蓋綠茶、紅茶、烏龍茶、白茶、黑茶、黃茶、再加工茶等傳統制茶技藝和徑山茶宴、趕茶場等相關習俗。

2020年11月,文化和旅遊部確定『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作為中國新一輪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項目,按照規定,每個國家每兩年隻能單獨申報一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候選項目。

經過了大量的資料整理與搜集,2021年3月中國文化和旅遊部按期將申報件提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叩開了『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的人類非遺大門。

『碧螺春申遺成功,對蘇州來講是一件文化上的大事,也是蘇州非遺保護成果的展現』蘇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管理辦公室副主任張嵐表示,蘇州是歷史文化名城,擁有著豐富的文化遺產資源,在碧螺春制作技藝成功申請世界非遺後,蘇州共擁有7項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全國數一數二,蘇州非遺項目在全國的地位可見一斑。

『此次成功申遺,意味著後續對於碧螺春制作技藝這一非遺項目會有更多的投入,包括政策、資金和宣傳等方面』

碧螺春文化的『蘇式魅力』

蘇州碧螺春制作技藝成功申遺的背後,離不開其本身的文化魅力。

『洞庭無處不飛翠,碧螺春香百裡醉』位於太湖之濱的洞庭東山,三面環水,常年湖水、煙波滋潤,特有的太湖小氣候、微酸性的紅土壤造物幻化出了天然之鮮,成為了中國十大名茶之一蘇州碧螺春的沃土。

加上東山枇杷、柑橘、楊梅等果樹眾多,茶樹與果樹間種,茶吸果味,果窨茶香,如此一來,碧螺春與生俱來便有著淡淡的花果香味。

『手不離茶、茶不離鍋、揉中帶炒、炒中帶揉、連續操作、起鍋即成』。

碧螺春的純手工炒制,形成了獨特的加工工藝。

茶香清香醇甜,直透肺腑,當地人便稱其為『嚇煞人香』。

直至康熙帝南巡至太湖東山時,品嘗到這一『清湯碧綠,外形如螺』的茶後,賜名為『碧螺春』。

此後,碧螺春年年歲貢,成為禦茶。

『滿身毛,銅絲條,蜜蜂腿,銀綠隱翠』,是茶客給碧螺春的美譽。

從唐代開始,碧螺春可以說是『引得無數文人騷客競折腰』。

唐代茶聖陸羽多次探訪東西山,唐代詩人皮日休、陸龜蒙、宋代詩人蘇舜欽、清代詞人李藥客等文人騷客吟詩作賦,盛贊碧螺春茶……清代著名文人龔自珍更是盛贊『茶以洞庭山之碧螺春為天下第一』,足見其鐘愛之情。

千年文化底蘊深厚,那一抹鮮香清甜的滋味,更是流傳千年,經久不衰。

因為碧螺春制作技藝有著千年的本地流傳歷史,具有獨特的文化價值,且目前還在傳承與使用之中,因此碧螺春制作技藝被評為非遺項目。

2011年, 『碧螺春制作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20年3月13日,『江蘇吳中碧螺春茶果復合系統』又成功入選農業農村部頒發的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名錄,成為農業產品 『國家級雙遺』。

碧螺春保護的『蘇式密碼』

蘇州碧螺春制作技藝成功申遺的背後,離不開蘇州對於項目的高度重視與保護。

據張嵐介紹,蘇州近年來對於碧螺春制定了十年保護規劃,成立了茶葉協會,設立了保護單位,同時積極申報各級別的傳承人。

蘇州市非遺辦加大了對於碧螺春的宣傳力度。

增加項目在品牌活動中的曝光機會,組織市民體驗碧螺春制作;遠赴沙特展示包括碧螺春在內的蘇州非遺、在『相約北京 遇見江南』蘇州文化藝術展示周推介碧螺春等活動,讓碧螺春茶香飄向世界;積極申報各級別的非遺傳承人,建立完善的傳承人梯隊……

通過實施洞庭山碧螺春茶原產地保護,強化品牌建設,註重茶文旅融合發展,如今蘇州已形成了洞庭山碧螺春茶產業綠色、健康、持續發展之路,同時也走寬了致富於農的特色發展之路。

碧螺春傳承的『蘇式匠心』

蘇州碧螺春制作技藝成功申遺的背後,離不開蘇州炒茶人代代相傳的手藝與匠心。

一片片茶葉,以一雙鐵掌細細炒制。

原本樸素無華的茶葉煥發出新的光華……作為碧螺春制作技藝國家級代表性非遺傳承人,五十五歲的施躍文如今擁有近六十畝茶園,憑借熱愛、細致和能吃苦的精神,成為了遠近聞名的『茶王』,繪制出一幅『洞庭無處不飛翠,碧螺春香百裡醉』的蘇州畫卷。

在這一榮譽的背後是他堅守四十年的初心與匠心。

出生於蘇州洞庭東山炒茶世家,七歲學燒火,十五歲獨立制茶,四十年堅持傳統手工炒制,練就一雙炒茶『鐵砂掌』,炒出了最嫩、最香、最甘的碧螺春茶。

對於這份古法手工技藝的傳承,不論是村上的人還是外地的人來學炒茶工藝,施躍文都願意免費教。

不僅帶徒弟,還發動女兒女婿一起學習做茶手藝。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在他看來,茶對於蘇州人來說,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江南文化濃墨重彩的一筆,值得自己付諸心力保護與傳承。

走近非遺傳承人,用『非』一般的對話了解蘇州非遺文化,本期看蘇州將獨家對話碧螺春制作技藝國家級代表性非遺傳承人施躍文,聽他講述洞庭碧螺春的二三事。

『非』一般的對話

您作為碧螺春制作技藝的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有何自己獨到的制茶技藝?

施躍文:我家祖輩就開始『炒茶』,祖母是村裡很有名的碧螺春炒茶姑娘。

每每家裡炒茶時,我就會在旁邊看,因為味道非常香,我從7歲就開始搶著幫忙燒火,因為炒茶,七分燒火三份炒,不會燒火,就不能掌握火候和溫度。

學了好幾年後,我十五歲就開始獨立制茶。

現在,我的茶園就在東山,大概有近60畝,這裡氣候濕潤,很適合茶樹的生長。

我們的茶樹是土生土長的群體小葉種,從不使用除草劑,隻使用羊糞等天然有機肥。

因為山上有柑橘、枇杷、楊梅等二十多種果木,茶樹與果樹間種,茶樹的吸收力強,能夠吸收果味,因此制成的茶都會有淡淡的花果香。

我們在炒茶時,為了保證茶葉的天然氣味,燒火用的木頭也隻用山上的果木枝幹。

碧螺春的采摘標準是一芽一葉,當天采摘的茶葉,不能隔夜,當天炒制,才能及時保留茶葉的鮮味。

大約六萬個茶頭,才夠炒出一斤碧螺春。

如果是頂級的獨芽,則要八萬個茶頭炒一斤茶。

炒茶分為殺青、揉捻、搓團、烘幹四個步驟。

我都是使用傳統的土灶鍋制茶,因為煤氣鍋的鍋溫不如柴火鍋穩定,做出來的茶不如土灶鍋上制的好。

在炒碧螺春茶時,要做到『手不離茶,茶不離鍋,揉中帶炒,炒中有揉,炒揉結合,連續操作,起鍋即成』

沖泡碧螺春茶也很有講究,采用『上投法』沖泡,先在玻璃杯內註水、後投茶,放入後的茶葉有『落水沉』的現象,伸展地仿若起舞的仙子,隔著玻璃杯可以欣賞,賞心悅目。

上好的碧螺春,需要經過上萬次的采摘、挑揀,200℃高溫的茶鍋中炒制,最後烘幹,方能制成。

因此,對於炒茶人來說,一是要熱愛,二是要足夠專註與投入,並且能夠吃得了苦,忍受得住鍋裡的高溫。

對於『碧螺春制作技藝』,您是如何保護與傳承的?

施躍文:蘇州為了保護非遺項目,建立了內容完備的立法保護體系,為碧螺春制作技藝這些非遺項目提供了法律保護。

為了更好的傳承這一項目,我們采用師徒傳承的方式傳承碧螺春制作技藝,還讓這一非遺文化走進了校園,讓孩子從小就了解並喜愛茶文化。

除此之外,為了帶動茶葉產業的發展,茶農們積極開展電商直播等新型售賣和推廣方式,讓蘇州碧螺春茶被更多人知道,讓更多人有機會購買品嘗到,從而使這一非遺項目傳承下去。

因為電視劇的熱播,茶百戲走入了大眾的視野,此外,圍爐煮茶等生活方式逐漸在年輕受眾中受到了廣泛歡迎,為什麼茶文化會開始風靡,且被更多年輕人所接受?

施躍文:包括年輕人在內,現在大家越來越追求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尋求生活的情趣。

茶作為中國人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飲品之一,有著一定的營養價值,有益於身體健康。

而且茶文化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習俗,煮茶喝茶賦予了大家一種生活的儀式感,隨著文化自信的提高,茶文化也被年輕人更多的接受與推崇。

施躍文

施躍文洞庭碧螺春代表人物,碧螺春制作技藝國家級代表性非遺傳承人。

出生在炒茶世家,他自小耳濡目染,七歲開始學茶,炒茶技藝得到家族傳承。

2004年洞庭山碧螺春炒茶能手擂臺賽上,他在1700多名炒茶能手中脫穎而出,奪得『茶王』桂冠。

三十八年來,他一直堅持傳統手工炒制,練就一雙炒茶『鐵砂掌』。

來源:看蘇州 編輯:古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