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小眾而低調,黃茶卻是真正的『茶中貴族』。《圖+文》

今天來開個冷門話題,聊聊少人問津的黃茶吧。

黃茶在六大茶類中市場占有率一直最低,但獨特的『悶黃』工藝讓其躋身於六大茶類之中,可謂是六大茶類中低調而高貴的『隱君子』。

01.黃茶的歷史

黃茶的歷史悠久,據資料記載,明朝時就出現了『悶黃』技術,霍山黃芽和蒙頂黃芽此時都有記錄。

民國以後,黃茶產量逐漸減少,很多技術失傳。

至近代,黃茶開始復燃,但因其制作技術要求較高,沒有普及的價格優勢,產量雖在提高,但在六大茶類中仍然算是少有人知的一個品類。

02.黃茶有哪些?

黃茶具有黃湯黃葉,葉甜爽醇的特征,屬於輕發酵茶,最重要的特點是制作工藝中『悶黃』這一工序。

黃茶按原料的成熟度來分類,分為黃芽茶、黃小茶、黃大茶三類。

【黃芽茶】

原料細嫩、采摘單芽或一芽一葉加工而成。

包括湖南嶽陽洞庭湖的君山銀針,四川雅安的蒙頂黃芽、安徽的霍山黃芽、浙江的莫幹黃芽。

【黃小茶】

采摘細嫩芽葉加工而成。

包括湖南嶽陽的北港毛尖,湖南寧鄉的溈山毛尖,湖北的遠安鹿苑和浙江溫州、平陽一帶的平陽黃湯。

【黃大茶】

采摘一芽二、三葉甚至一芽四、五葉為原料制作而成。

包括安徽的霍山黃大茶和廣東韶關、肇慶、湛江等地的廣東大葉青。

03.黃茶的『黃』是怎麼來的?

黃茶的加工方法近似於綠茶,其制作過程為:鮮葉—殺青—悶黃—幹燥。

其中悶黃是黃茶制造工藝的特點,是形成黃茶『黃湯黃葉』品質特征的關鍵工序。

在悶黃過程中,將殺青葉趁熱堆積,使在制品在濕熱條件下發生熱化學變化,最終使葉子均勻黃變,其本質是在高溫、高含水量下,在制品的葉綠素降解,多酚類化合物進行非酶氧化,產生黃色物質,使產品幹茶、茶湯和葉底表現出黃或黃褐的色澤特征,以及甘醇的滋味品質。

黃茶的悶黃工藝繁雜,有的隻悶一次,有的要悶兩次三次,方法不一、工序也不同,如蒙頂黃芽需要三悶三炒,君山銀針需要兩烘兩悶。

悶黃也是最難控制的環節,差之毫厘,就可能造成『黃茶不黃』,對技術、溫度、濕度的要求非常高。

這也是目前市場上真正的黃茶產量低而價格高的原因。

04.黃茶的存在感為何低?

黃茶在日常茶飲中並不多見,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還有黃茶,黃茶的存在感為何如此之低?

黃茶中的主要品種均為歷史名茶,底蘊深厚,很多以前都是貢茶。

但近代以來,受制於極為嚴苛的悶黃工藝,黃茶相對於其它茶類出品率較低,很多黃茶產區都『黃改綠』,上佳的黃茶產量愈發稀少。

較低的市場占有率,甚至使黃茶中的一些品類真正消失了,例如廣東大葉青。

工藝復雜、產量少、價格高、市場普及率低,這些因素導致黃茶在六大茶類中小眾而低調。

但物以稀為貴,在高端茶飲市場,黃茶尤其黃芽茶卻因獨特、稀少而成為真正的『貴族』。

本文來源:圖文來自互聯網,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權益,請留言告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