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最純凈的地方,茶裡茶氣。《圖+文》

即便乘坐電瓶車,從莊園大門到梁瑞《化名》日常工作的地方,也得消耗10分鐘光陰,再從那兒徒步攀上一座山包,又消耗了5分鐘。

那天,夕陽正從西邊落下,天氣很好,能見度很高。

梁瑞趁著有光,開始介紹目之所及的的觀音山:『你拍張照片,然後把手機橫過來,是不是發現山頂的曲線,是觀音的側臉?

山頂的曲線繪成觀音的側臉 時代周報 李杭/攝

但讓人詫異的不是這句話,而是接下來她說:『你們現在眼睛裡看到的所有地方,都是我們莊園的茶區』

梁瑞工作的茶園 時代周報 黎廣/攝

梁瑞工作的茶葉莊園在開平大沙鎮,廣東中南地區最高峰天露山山腳。

大多數人的刻板印象是,廣東隻有兩個產茶區,潮州鳳凰山一帶是一個,出產紅茶的英德是一個。

至於大沙茶,許多人並未耳聞,『這裡的茶,幾乎每年都被我們和周邊地區喝掉了,流傳到外地的並不多,但隨著大沙茶開始各種獲獎,大沙在這十幾年裡,不斷擴大種植規模,畢竟天露山這一帶的自然環境,十分適宜茶葉種植』

為什麼大沙鎮適宜種茶?

有時候要回答現在的問題,必須回到過去。

禪茶一味

從梁瑞工作的莊園出來,順著縣道往西南開,便逐漸駛入天露山的緩坡,茶園出現的頻次逐漸變高。

種茶樹符合山區農耕的現狀。

倘若不開墾梯田,就難以規模性地種植水稻、玉米一類糧食作物,因此山坡大多種植果樹或者茶樹一類的經濟作物。

而從單價來看,唯獨茶葉,在農作物中,能以一斤數百甚至數千的價格成交,但並非所有茶樹的葉子都有這樣的競爭力,這事關茶樹的品種,樹齡,甚至整個產茶地區的地貌風土。

對於華南地區來說,福建武夷、廣東鳳凰山和茶故事早就被廣泛流傳,蓋因這是范圍廣闊的產茶區,也是在一口通商時,往來廣東和福建地區的陸路通道。

但實際上,廣東中南地區,也有這樣的茶葉產區。

天露山便是核心產區,如今尤其以大沙最為知名。

大沙的一個茶場 資料圖片

關於飲茶如何普及的典籍,學界沒有爭議地認為是古代僧人推廣。

由於繁重的念經、勞作和處理日常事務,僧人時常感到心力交瘁。

而飲茶有別於煙、酒,即便是長期服用,茶葉不會產生致幻或者心神不寧,所以這個群體在中國古代,認為茶是維持日常工作和生活的『續命』飲料。

當飲茶提神成為一種共識,茶葉的種植也開始普及,大沙茶的起源便從那時候開始。

天露山是古新州《包括開平、新興、恩平一帶》屬地,處於東西古驛道的南線樞紐,這條路是廣州府與雲南洱海的必經之路,往來的僧人行腳至此,就會在天露山的岱山寺和露山寺廟宿驛。

過往的僧人在山上靜修的時候,發現天露山氣候條件優越,便將雲南的茶種帶到天露山種植。

到了唐朝,一位在宗教史中名聲顯赫的人物開始在天露山種茶,他便是禪宗六祖——慧能。

當地人認為慧能在天露山將茶與禪相結合,這是天露山結緣茶葉故事的序幕。

到了元代,在崖門海戰後很多福建的南宋將士帶領著妻子兒女躲進開平天露山一帶,他們之中不少都是茶農,將閩茶的耕種技術帶到了這裡,進一步發展了天露山一帶的茶藝。

此後的很多朝代,隨著茶葉展開了全球化之旅,茶葉成了歷朝歷代重要的外匯收入,而從明朝開始,茶葉也被認為是控制洋人生活的有力工具。

比如明太祖朱元璋的策略是國家壟斷茶葉,用茶葉換戰馬,這便是『以茶治夷』策略的最初面貌。

延續到清末,面對鴉片入侵中國,白銀流失,當時直隸總督琦善認為,『外夷土地堅剛,風日燥熱。

且夷人每日以牛羊肉為口糧,不易消化,若無大黃,則大便不暢,夷人將活活憋死。

固每餐飯後,需以大黃茶葉為通腸神藥』

類似的說法,林則徐也說過,但他不認為應該就此限制茶葉出口,而應該增大種植,擴大出口,以換取更多的白銀。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大沙的先民不斷開荒拓土,廣植茶樹,茶葉種植與加工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天露山脈天堂坪一帶茶葉交易興旺,也曾形成規模較大的山頂流通市集。

清朝廣東地圖上的天露山 圖源:資料圖片

由於茶葉種植、生產和加工均在大沙一帶,茶農、茶客和茶商習慣稱之為『大沙茶』。

自此,『大沙茶』之名,更加廣泛的流傳各地。

直到今天,天堂坪還能找到那些原始的古茶樹。

南方有嘉木

梁瑞坐在巨大的茶臺背後,那是茶莊用來接待客人休息和品茗的所在,除了那一大罐白色的茶花不提供品鑒,其它的茶可以隨便喝。

煮水、洗杯、投茶、沖泡,伴隨著水霧的輕盈蒸騰,清幽的茶香中伴隨著的花蜜香也隨之彌漫開來,作為95後,梁瑞是泡茶的高手。

客從遠方來,多以茶相待 時代周報 黎廣/攝

2019年底,梁瑞回到家鄉開平大沙鎮一家茶園工作,負責電商設計和公眾號運營。

『我學設計的,畢業前其實來這裡實習過,畢業後因為疫情不好找工作,就留在了這裡』梁瑞告訴時代周報記者。

一開始梁瑞也不大懂茶,但隨著慢慢研習,發現茶是一門龐大的學科,可以涵蓋農業、經濟、歷史、植物甚至社會學。

現在,憑借對茶的喜愛和出色的學習能力,她已經從一名實習生變成了茶莊的市場策劃部經理,同時,她也是一名持證的茶藝師。

這讓茶莊老板很放心地將5000畝的茶園交給了她打理。

『我在這5000畝地裡,給自己種了一株月季』和城市人在日常的煎熬中需要咖啡續命不一樣,梁瑞在淡然的茶園和茶樹中,毫不費力地呵護著自己的少女心。

梁瑞在茶園裡種的月季 時代周報 李杭/攝

5000畝的獨立茶園,這樣的規模在天露山也不常見,著名茶文化學者周重林在《茶葉戰爭》中說,以產茶大省浙江為例,小型茶園超過100萬個,每個占地不到0.2公頃,『結果是,中國茶葉生產工業化程度很低,導致茶葉品牌和質量參差不齊,市場被過度分割』

而大規模的種植,對於樹立品牌和控制茶葉品質,尤為關鍵。

大沙在復興茶葉的計劃中,也考慮到了這一點。

2004年,廣東省農科院茶科所的專家們到大沙鎮天露山考察,調查和化驗分析了大沙的土壤、水源、氣候等自然條件後,認為大沙的種植條件和福建安溪相似,於是決定在天露山原生茶的基礎上培育優茶品種。

11年後的2015年,大沙鎮成功獲評『廣東十大茶鄉』,大沙茶天露仙源品牌茶葉獲評『最具嶺南韻味養生名茶』。

這讓大沙重回古時粵西南茶葉重鎮。

小茶葉撬動大產業

大沙鎮一位老茶人曾說,大沙鎮幾乎家家都種茶,但是以前都是自己種自己喝。

由於大沙位置比較偏遠,交通不便,多年以來,大沙茶都是養在深閨人未識。

大沙鎮隨處可見茶園 時代周報 黎廣/攝

不過,近年來,在廣東農科院茶科所和當地茶企推動下,大沙茶漸漸被人所熟知。

『原來知道大沙茶的人是比較少的,隨著這幾年的發展,現在很多人會自己找上門來,想要做大沙茶的經銷商。

現在我們的大沙茶還是很好賣的,而且復購率也蠻高,還有像我們最近推出的冷泡茶,很多人喝了之後也都非常喜歡』梁瑞說。

資料顯示,2004年,廣東省農科院茶科所在大沙天露山腳下的崗坪村選取了100畝茶園作為大沙茶名優茶葉培植示范基地。

如今,大沙已經在當地成功種植了雲南大葉、臺灣金萱、英紅九號等20多個品種的茶樹,而根據當季采摘的不同鮮葉,可以做出綠茶、紅茶、黃茶、白茶等各種品類的茶葉。

目前,在大沙鎮,註冊茶葉企業已達14家,另外,還有種茶合作社8家。

據《南方日報》報道,大沙鎮茶產業全產業鏈總產值已突破13億元。

隨著大沙茶聲名漸響,茶葉價格也跟著水漲船高,越來越多人開始加入種茶制茶的行列,促進了全鎮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致富。

而隨著茶葉一起聞名的,還有種植基地——茶園。

最近這些年,大沙鎮不少茶園成了新晉『打卡地』。

每到假期或周末,不少周邊市鎮的年輕人,便會人約上三五知己,到大沙鎮茶園裡采茶、露營。

『每到九月份的時候,有不少人開車上山到我們茶園露營,他們一般會在空地處支個帳篷,然後一起到茶山上逛逛,玩累了就下來喝茶,回帳篷裡休息』大沙一家茶園的工作人員梁志《化名》告訴時代周報記者。

梁志工作的茶園 時代周報 李杭/攝

據開平政府網站發佈消息,接下來大沙鎮將繼續加大資源向茶產業傾斜力度。

鼓勵實施『公司+農戶+基地』的經營模式,加強對大沙茶文化的研究和推廣,推動茶產業和特色旅遊、紅色人文景觀、風情茶文化、綠色餐飲產業融合發展,真正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新局面,加快大沙茶產業發展再上新臺階。

綠色是大沙鎮的底色,如今更成為了大沙鎮致富的寶藏。

就像大沙鎮宣傳牌上隨處可見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標語一樣,小小的茶葉正在托起整個大沙鎮致富強村的夢想。

能追溯到唐朝的大沙茶,裹著古往今來的故事,如今可能藏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