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非遺|第一期:祁門紅茶制作技藝線上體驗。

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是指被各社區、群體,有時是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述、表現形式、知識、技能以及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非遺由各民族世代相傳,是中華民族智慧與文明的結晶,它們走過悠久的歷史,並在今天與現代生活連接,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非遺,對於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傾情打造『遇見非遺』展示體驗活動,將圍繞傳統音樂、戲曲、舞蹈、曲藝、美術等,通過情景式、體驗式等方式,定期邀請相關領域非遺傳承人或群體進行活態展示,展示非遺傳承至今的經久魅力,揭示其所蘊含的中華文明基因,讓人民群眾近距離走進非遺、感受非遺、體驗非遺、愛上非遺,增強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愛國主義精神。

11月29日,中國申報的『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在摩洛哥拉巴特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7屆常會上通過評審,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迄今為止,中國已有43個非遺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名冊,位居世界第一。

『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是有關茶園管理、茶葉采摘、茶的手工制作,以及茶的飲用和分享的知識、技藝和實踐。

自古以來,中國人就開始種茶、采茶、制茶和飲茶。

制茶師根據當地風土,運用殺青、悶黃、渥堆、萎凋、做青、發酵、窨制等核心技藝,發展出綠茶、黃茶、黑茶、白茶、烏龍茶、紅茶六大茶類及花茶等再加工茶,2000多種茶品,供人飲用與分享,並由此形成了不同的習俗,世代傳承,至今貫穿於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儀式和節慶活動中。

成熟發達的傳統制茶技藝及其廣泛深入的社會實踐,體現著中華民族的創造力和文化多樣性,傳達著茶和天下、包容並蓄的理念。

『祁紅特絕群芳最,清譽高香不二門』說的便是享譽世界的『祁門紅茶』,它以獨特的芳香,名列世界高香紅茶之首,享有『紅茶皇後』、『群芳最』的盛譽。

傳統的祁門紅茶全系手工制作,其質量取決於制作工夫,因此祁紅又有『祁門工夫』之稱。

祁門紅茶制作技藝從開創、發展至今已有一百四十多年之久,是茶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見證了華茶發展踔厲奮發的艱辛,擔負著華茶振興自強不息的重任,其在傳承過程中,保存和積淀了大量歷史文化信息,是一筆寶貴歷史財富,並於2008年選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成為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的重要組成部分。

本次活動,我們邀請到『祁門紅茶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王昶老師,通過線上的形式,向大家介紹及展示祁門紅茶的制作技藝,一同感受祁門紅茶制作技藝世代相傳的智慧和魅力。

展示嘉賓介紹:

王昶,安徽省祁門紅茶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高級評茶師,副研究員專業技術職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祁門紅茶制作技藝代表性項目傳承人。

現任祁門紅茶協會會長, 中國茶葉流通協會副會長,安徽省政協委員。

組織承擔國家星火計劃項目等科研項目8項,獲省科學技術獎1項、市科學技術獎2項,授權專利13項,主持制定《祁門紅茶》《祁門紅茶茶藝規范》安徽省地方標準2項,《祁門紅茶》團體標準1項,參與審定國家職業標準《國家職業技能標準《評茶員》》1項。

責編:勾曉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