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儀式感地煮茶喝?爐子、茶壺、公道杯,4類茶具一次說清楚。《圖+文》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搜狐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降溫之後,煮茶的人越來越多。

一場秋雨一場寒,降溫了,多喝熱湯更暖心。

圍著暖爐,嗅著茶香。

再手捧一杯暖暖的茶。

茶湯還未飲下喉,心裡早已暖洋洋,太愜意了!

周末到了,一位上海的茶友姐姐,分享她的煮茶經驗。

『煮上一壺茶,茶水數量特別多,不想繼續讓茶湯放在爐子上加熱,就怕煮濃,每次我都是煮好一壺後,灌入保溫杯慢慢喝……』

照這麼做,倒也可行。

進入深秋後,有了保溫杯的幫忙,隨時都能喝到熱茶。

伏案工作半天後,擰開來喝,享受片刻放松,也是舒適無比的體驗。

不過,比起保溫杯,秋冬季在保溫熱茶時,還有這樣的神器可供借鑒。

即,保溫杯墊。

將煮出來的老白茶倒入大杯裡,放在保溫杯墊上加熱。

熱茶溫度時時恒定在50-60℃之間。

不冷不燙,溫度適宜,再妙不過。

其實煮老白茶喝,茶具配套也是一門學問。

為了兼顧實用與優雅,煮茶之前的準備工作,可不是簡單的壺+爐那麼簡單。

這4點茶具細節,提前準備才能有備無患。

《2》

一、爐子。

煮茶喝,少不了熱源裝置。

前段時間,有茶友提到,能不能用燜燒壺煮茶?

不妥,悶茶和煮茶有著本質區別。

所謂的燜燒壺,本質不過是保溫性能出色的大號保溫杯。

裝入沸水後,擰上蓋子,能實現良好的保溫效果。

但用燜燒壺去『燜』茶,沒有任何外來熱源幫助,茶湯不會煮沸,口感風味差了一大截。

像煮小米粥。

用砂鍋去煮,遠比燜燒壺燜上一碗,米粒煮得更軟爛綿軟。

為了煮好一壺茶,加熱工具不可或缺。

而提到煮茶爐,有不少可選項。

比如,炭爐、風爐、氣爐、煤爐、電陶爐。

現代生活裡,用電陶爐更簡單、方便、安全。

使用前,將爐面擦幹凈,確保幹燥潔凈。

若有殘留水滴,開啟加熱後,會發出刺耳的刺啦刺啦聲音。

不但影響煮茶的美好意境,對爐子本身也是一種損耗。

至於炭爐、氣爐等,室內使用多有不便,要注意通風。

北方的秋冬季,供暖開啟後,密閉空間內不適合使用。

炭爐煮茶,更適宜放在戶外。

坐在院子裡,圍著暖爐,一邊煮茶,一邊閑話家常,再好不過。

《3》

二、煮茶壺。

市面上的煮茶壺,材質選擇五花八門。

鐵壺、銅壺、玻璃壺、粗陶壺,以及『爐與壺二合一』的養生壺,形形色色,各不相同。

直接煮茶喝,不推薦用金屬壺。

鐵壺、銅壺,甚至再貴一些的銀壺等,一概不做推薦。

怕的是,金屬元素與茶味物質發生結合,從而影響茶湯風味。

導致湯色暗沉,香氣變淡,茶味爽口程度下降,反而得不償失。

更何況,選金屬壺時,若非大牌出品,還得擔心金屬用料不純。

從省事角度看,不如選玻璃壺好。

耐高溫的玻璃壺,材質透明,煮茶過程方便觀察壺內情況。

日常保養時,也不存在任何生銹狀況。

使用過後,及時清洗,即可解決茶垢茶漬的影響。

其次,市面上的玻璃壺,入手成本並不高。

新手茶客嘗試煮茶時,從玻璃壺開始入手,再好不過。

至於粗陶壺和養生壺,情況比較特殊。

粗陶壺的優點是古香古色,能調節湯感,讓茶水略顯柔和。

但前提是選對品質。

不然沒有經歷上釉,內在存在不少粗糙毛孔的粗陶壺,煮茶時會吸附茶香,反而會幹擾茶湯原味。

考慮到這點,選粗陶壺煮茶,要具備一定經驗,更適合老茶客操作。

而養生壺的功能齊全,簡單方便,摁下特定功能鍵後,會自動開始加熱。

但缺點是,按照特定程度煮15分鐘、20分鐘、甚至更長時間的養生壺,靈活性有限,容易將茶湯煮濃,不利於茶味層次表達。

為了煮出更美妙的風味,『電陶爐+玻璃壺』這組經典煮茶拍檔,更適合廣大茶客。

《4》

三、大容量公道杯。

泡茶也好,煮茶也罷,公道杯必不可少。

之前在介紹茶具時,有茶友提出了心中困惑。

『為什麼現在的玻璃公道杯都流行沒把手的?

不怕拿起來燙手嗎?

從經驗看,把手有無,與燙手之間沒有必然聯系。

無把手的公道杯,外形線條更流暢、簡潔、美觀。

用蓋碗泡茶時,倒出一沖茶湯進入公道杯後,大約1/3滿為宜。

拿起公道杯分茶時,單手握在杯子上方,並不會感到燙手。

不過煮茶喝,情況略有不同。

一壺茶的茶水數量遠比一沖茶湯來得多。

將煮出來的滾燙熱茶,倒入公道杯,待適當晾涼後再分湯飲用。

這時,建議選容量大一些的杯子。

大容量的公道杯,有容乃大,不必擔心放不下。

盛出滿滿一大杯熱茶後,可以分入茶杯內,小口慢慢細品。

也可參考開篇的做法,備一個保溫杯墊。

即便對著電腦工作,旁邊也能時刻備上一杯暖心熱茶!

《5》

四、克秤、茶則、茶夾等,輔助投茶。

之前看到這樣的討論。

『茶則有什麼用,反正都是要用手抓茶,幹嘛不直接放進茶具裡面沖泡,不是更省事?

這樣想,略顯偏頗。

『則者,量也,準也,度也』

茶則是侍茶過程中傳遞幹茶的工具。

煮茶時,提前將所需的茶葉,準備在茶則上。

不然,等到壺內的清水加熱冒泡後,再打開茶葉罐,慢條斯理投茶。

揭開壺蓋的瞬間,一團熱霧湧出,裡面裹挾著大量水蒸氣,溫度很高。

若是慢悠悠地抓起茶葉後,再投入壺內,手部會被熏燙、熏傷。

這時,用上茶則輔助投茶,更加方便!

揭蓋之後,將幹茶快速投入,動作更幹凈利落。

為確保投茶精準,建議茶桌上備用一把克秤。

精準投茶,才能減少浪費。

投茶少了,茶味偏淡。

投茶多了,茶味太濃,也不好喝。

精準稱重,不濃不淡,茶水比例適中,煮出來的茶湯風味更贊!

另外,直接煮幹茶,用茶則提前備茶很有必要。

若是煮泡開的葉底,情況則不同。

比如,蓋碗內的老壽眉餅泡過6、7次左右後,打算嘗試煮茶,此時可以將葉底撥入壺內。

撥茶入壺時,用上茶夾等小工具輔助。

將全部葉底撥入壺內,再去開火,煮茶過程會更順暢。

《6》

有儀式感地喝茶,工具一定要準備齊全。

煮茶喝,除了煮茶壺、煮茶爐等『大件』茶具外,還有不少零碎細節。

比如,茶巾、杯墊、壺承、茶盂等。

茶巾,用於擦拭茶桌。

一旦出現灑落的茶水污漬,要及時擦幹凈。

每次喝茶結束,收拾茶桌時,茶巾要及時晾幹。

定期清洗,更加衛生。

茶盂,喝不下的殘茶,可以倒入其中。

和『水沖水流』的濕泡茶盤不同,幹泡茶桌要保持桌面幹爽,不能隨意將茶水倒在桌面。

殘茶廢水,要麼倒進地上的茶水桶,要麼倒入桌面上的茶盂,更能確保茶桌簡潔衛生。

至於壺承、杯墊等,它們都是承接工具,作用是『托底』。

將一壺茶煮出來後,溫度還比較高。

這時候,茶壺不能直接放在茶桌上。

要找一個墊子《壺承》,再放上茶壺。

不然,容易將桌面燙壞。

尤其名貴的實木紅木茶桌,更需多加注意細節。

杯墊的作用,與此同理。

滾燙熱茶分入杯中後,溫度還比較高。

有了杯墊的幫助,不僅能保護桌面,還方便優雅舉杯。

給客人奉茶,不適合直接觸碰茶杯的杯口,以免留下指紋污漬。

兩手拿著杯墊,雙手遞上,更顯誠意!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