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月華
某年冬天在杭州火車站等車,為消磨時間去五柳街閑逛。
天下著細雨,我躲進了一家茶葉鋪子。
老板熱情地請我們喝茶聊天。
我說我喝過最好的茶是鐵觀音,滿口餘香,整個人都清爽了,十年了還記憶猶新。
老板說他泡上好鐵觀音時是關門窗的,熱水沖下去,滿室清香。
和老板越聊越近乎,自然少不了買些茶葉。
我的成長過程中,家裡雖有茶葉,但爸爸媽媽從不喝茶,隻有來客人才會泡茶。
我年少時爸爸早逝,媽媽請親朋好友來家議事。
我用玻璃茶壺泡了一壺茶,一壺茶倒完,再沖第二遍。
大姨夫說壺裡的水不要倒完,要留一點兒續水,茶色好看些。
那時年少,第一次聽說『茶色』這個詞,細細揣摩了許久。
我結婚成家後,我們家也不喝茶。
一則茶葉貴,二則偶爾得些茶葉,總覺得自己喝糟踐了,都送人了。
後來,我家先生聽說喝茶減肥降血脂,他開始喝茶。
用玻璃杯泡茶,一把茶葉喝一天,壓壓水氣而已。
我開始喝茶,受益於2018年專業技術人員的繼續教育課。
選學課有一門大學教授講的《遵生八箋》,教授說喝茶是一種人生態度,古人出門都帶茶具,隨從挑茶幾、茶爐。
聽完,我真羨慕古人的愜意生活。
教授拿出一套他在潘家園淘的茶具展示給大家,像個提籃一樣,內有一壺兩杯一茶盤。
教授說他出門也自攜茶具,還強調應和家人好好喝茶。
於是我網購了簡易的功夫茶盤,配上收藏多年的茶壺、茶杯,開始喝茶了。
我喝的茶很雜,有女兒在騰沖給我買的高黎貢茶,有存放多年的橘普茶,有單位扶貧買的苔茶,有朋友送的袋泡式斯裡蘭卡茶,還有我先生從寧夏帶回的八寶茶。
俗話說『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幾樣茶一喝,茶的高下立顯。
苔茶最次,入口寡淡。
高黎貢茶回味好,耐泡。
橘普性最平,冬天喝暖胃,沖泡五六遍後茶色尚好。
今年立春後,我買了一盒白茶,覺得味淺。
喝了一冬天的普洱茶,味蕾已習慣了厚重感。
之後,我從冰箱裡扒出一包沒有外包裝的無名茶葉,泡出的茶湯幾乎是白色的,茶葉平和,比較對脾胃。
細看發現這個茶有許多白毫,我隻知道毛尖是白毫越多越好,看來這個茶也不錯?
到底是啥茶呢?
清明節後,浙江朋友帶來一盒西湖龍井,說是明前茶。
女兒小心翼翼地按照茶道沖泡新茶,香味兒一飄出來,我笑了,和那包無名茶葉香味一樣。
懷著對西湖龍井的憧憬,我閉著眼睛嘗了第一口明前茶。
先生急切地問:『咋樣?
西湖龍井呀,新茶呀!』茶味重但澀味也重,香味也沒無名茶葉的醇。
我拿著兩盒茶葉比較,茶葉形狀接近,茶味都是茶香中帶些豆香。
那包無名茶葉很可能也是龍井產區的茶葉了。
兩者對比,明前茶比無名茶葉味道重很多也青澀許多。
頓時明白『青澀』之意了,年輕不懂事,需要淬煉。
無名茶葉被我擱冰箱一年了,雖然茶味不如明前茶重,但澀味也降了,對於老年人而言喝著更平和更舒服。
我不禁感慨時光也是茶味一分子。
喝遍多地好茶後,我還是覺得信陽毛尖最好喝,這當然是因為我是河南人,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嘛。
深夜靜思,爸媽當年不喝茶是因為經濟拮據。
雖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但前六件幾乎花完了所有工資,哪有買茶錢呢?
我們夫妻也一樣,前二十年隻顧掙錢養家,沒閑錢也沒閑時間喝茶。
開門七件事排序科學,茶並非生活必需品,隻有基本需求解決了,才會顧及更高層次需求。
等我們夫妻兩人能考慮到茶時,我們的生活已步入人生後半場了。
爸爸沒有等到好生活的到來就離世了,好茶之味,於他就是無法彌補的遺憾。
人,隻有到了一定年齡,才能明白七件事的含義。
才能明白,喝茶也是一種人生態度,因為茶作為文化的載體,更多的是一種生活的態度和堅持,茶中有歡樂悲喜,茶中有百感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