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瓷杯、紫砂杯、建盞,喝巖茶時,什麼樣的茶杯比較合適?《圖+文》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旗下巖茶課堂原創

丨首發於搜狐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茶桌上的審美,大多數含蓄的。

先前和朋友聊天,他提起一個新話題。

為什麼國內喝茶的杯子,大多沒有把手?

聞言,隻感覺這是個開放式問題。

外國人喝咖啡也好,喝茶也罷,馬克杯的出鏡率都很高。

而回到國內,除了大茶缸外,但凡講究一些的茶席上,很少看到帶把手的茶杯。

從實用感受看,帶把手的杯子,成摞收納起來不方便。

再說,喝茶貴在細品慢啜。

要一小口接著一小口,慢慢喝入。

類似慧苑老叢、牛欄坑肉桂、流香澗肉桂之類的三坑兩澗好茶。

若是大口牛飲,豈不是成了牛嚼牡丹?

因此,茶杯的容量不需選太大。

尤其是招待客人所用的品茗杯,容量選50毫升左右足矣。

註水七八分滿的前提下,110毫升標準蓋碗沖出來的一道茶湯,剛好足夠三人左右喝茶。

茶杯容量選太大,反而會面臨茶水不夠分的尷尬。

用小巧的細瓷杯喝茶,舉起茶杯時,註重握感。

這麼小的杯子,若是還執著於把手,未免看著太別扭。

此外,茶杯多數不設把手,也有這樣的細節考慮。

泡茶喝,歷來講究燒水泡茶。

茶,得趁熱飲用。

為了照顧『中國胃』的飲食習慣,喝熱水,啜熱茶,飲熱湯才更常見。

滾燙熱茶倒入杯中後,當你伸手拿起茶杯。

觸摸到杯子外壁微燙時,心裡就能得到提前預警——這杯茶還燙著呢,過會再來喝。

如果心急又口渴,無意之間,單手拿起一大杯熱茶。

有了把手隔熱,心裡毫無察覺,就喝下一大口滾燙熱茶。

熱茶入口,能讓人燙禿嚕掉嘴皮,反而會讓人在茶桌上出糗。

《2》

這天接到一個提問。

有茶友關心,喝武夷巖茶時,能不能用建盞喝茶?

聞言,毫不猶豫就給出了回答。

當然可以,完全沒問題。

只要是能接水的杯子,能喝水的同時,就能用來喝茶。

若是不講究細節,就算用一次性紙杯來喝茶,旁人也說不得閑話。

畢竟,我的地盤我做主。

喝茶時,我的茶葉我做主。

想怎麼喝,就怎麼喝,全憑個人自由。

反正在務實派的麻花眼裡,從來沒有『壺必孟臣、杯必若琛』這樣的生硬規矩。

對『建盞控』來說,若想用建盞來喝巖茶,完全無可厚非。

但茶友在接下來,又順勢往下提問。

建盞與巖茶都是發源自閩北,為什麼他在武夷山時,發現武夷山人很少用建盞喝茶?

茶友的這個觀察,想必很多武夷山朋友也會認可。

這些年,用建盞喝茶在武夷山,的確不流行。

《3》

在武夷山喝茶,若是試茶、鬥茶、評茶等場合。

毫無疑問,清一色離不開基礎款的白瓷茶具。

反正,成套的白瓷茶具,入手價格也不貴。

白瓷茶器,能映襯湯色,不吸香,不幹擾茶味,能真實還原好茶本色。

但除了試茶外,大家在私下裡喝巖茶時,關於主泡茶器,或許還存在白瓷蓋碗與紫砂壺哪個更好用的爭議。

但關於喝茶的杯子,各家做法倒是不約而同,選細瓷茶杯即可。

如果用建盞喝茶,反而局限性不小。

在茶桌上,茶杯屬於消耗品。

尤其是開門做生意, 開茶葉店請客喝茶。

或是茶農在家裡擺了大茶桌,經常招待南來北往的客戶上門試茶尋茶時。

為了招待客人,家裡免不了要準備成套茶杯。

遇到大陣仗的試茶時,同時在場泡上好幾款巖茶,為了試茶時不串味。

更是有多少款茶,就要準備多少個茶杯。

一茶一杯,逐一對應。

試喝過一輪茶後,桌面上杯盤狼藉。

撤下來的待洗茶具,能堆成小山。

高頻率使用過後,蓋碗、茶杯的碗口與杯口,最容易發生磕碰損壞。

出現缺角,稍有污損的茶杯,已經不適合擺上臺面。

需要撤換淘汰下來,再準備一批新的杯子做替補。

這麼高的損耗下,待客喝茶,準備基礎款的白瓷杯,性價比更高。

建盞這類茶器,更適合私人把玩,用來待客的話,並不實用。

因此,在試茶氛圍濃重的武夷山,建盞這樣經不起過多消耗的茶具,自然出鏡率不高。

《4》

再說,和常見的白瓷茶杯相比,建盞本身也有不少局限。

比如,建盞不方便觀察湯色。

白瓷茶具,看著簡單又樸素。

純凈的瓷白,恰好能充當背景板,映襯茶湯顏色。

而深色建盞,則做不到這點。

歷史上,建盞的高光時期,應該算是宋朝。

宋朝的上流階層,流行點茶。

點茶時,需要擊拂湯面,打出細膩的乳沫。

鬥茶時,在湯色方面,更是以乳沫多、潔白純凈、浮沫不易飄散為貴。

敞口且深色的建盞,一方面,能映襯乳沫的潔白。

黑白兩色,對比分明。

另一方面,建盞的造型,上寬下窄。

寬敞的碗口,能夠提供在湯面上『點沫作畫』的空間。

因此,用盞喝茶,與宋朝的點茶,一並盛行。

建州的茶,建州的盞,都名極一時。

隻不過在現代,我們在喝茶時,大多是沖泡茶葉,泡飲茶水。

而不是像點茶那樣,將茶餅子碾碎後,過篩。

再沖入沸水,一邊用湯瓶沖入沸水,一邊擊打茶湯。

最後再連茶帶渣末,像是喝粥那樣,將它們一同喝下。

喝茶主體都變了,用盞喝茶自然不再流行。

《5》

再說,現在的建盞,質量參差不齊。

在武夷山的各處景點,準確來說,在全國各處旅遊消費景點,都不難發現那些批發式擺攤售賣的9.9包郵建盞。

正是因為這些9.9包郵的劣質品沖擊,導致建盞這些年的好名聲也被損耗不少。

不過,若是喜歡收藏建盞的茶客。

遇到珍品級的盞,不想束之高閣,一直待在匣子裡,沒有用武之地。

而是想著平日喝茶時,能派上用場。

那麼,用建盞當主人杯,未嘗不可。

但對絕大多數普通茶客來說,日常喝巖茶,還是選細瓷杯更實用。

容量小巧,窄口一些的瓷杯,聚香效果會更好。

喝水仙、肉桂、大紅袍時,將熱茶倒入杯中。

茶香沉沉落入湯底,水中含香。

考慮到,香氣是會流動的。

分入杯中的熱茶,若是沒有及時飲用,茶香會不斷飄散。

為此,選窄口些的杯子,保溫+聚香效果更好。

喝完杯中的熱茶後,還能對著杯底,湊近去聞杯底香。

先前聽過這樣的分享。

網上有人不走尋常路,推薦用高腳杯喝巖茶。

理由是,捏著高腳杯喝茶,看著更有范兒,能方便搖香。

其實,聊到喝茶搖香,大可不必如此麻煩。

哪怕是再普通不過的杯子,舉起茶杯,輕輕搖曳。

湊近去聞,同樣能感受到從湯面上上揚的絲絲縷縷香氛!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