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是如何成為清代『貴族飲品』的?《圖+文》

故宮博物院藏普洱茶膏。

故宮博物院藏普洱茶膏盒中的療效用法說明頁。

《從六大茶山到紫禁城:清代普洱貢茶研究》

萬秀鋒 周鄭斌 著

故宮出版社 2021年10月

■徐 靖

對於清代的普洱茶,業內流傳著多種說法。

故宮出版社出版的《從六大茶山到紫禁城:清代普洱貢茶研究》圖文並茂,真實地還原普洱茶這段輝煌的歷史,自出版後得到眾多熱愛中國傳統文化、從事茶業領域人士的認可。

該書第一作者萬秀鋒現為故宮研究館員,2006年進入故宮博物院從事宮廷生活文物的保管、陳列和研究工作,從中接觸到大量故宮中關於清代貢茶的一手資料;第二作者周鄭斌二十年來潛心普洱貢茶文化研究,對普洱茶的生態環境、發展歷史、制作工藝等有著豐富的實踐經驗和理論知識,致力於普洱貢茶文化的傳承和傳播。

在兩位作者的合作下,該書以清代作為貢品的普洱茶為研究對象,內容涉及普洱貢茶的相關制度、生長環境、征收、運輸、保管、使用、影響,以及對普洱貢茶產生重要影響的歷史人物等。

全面梳理了整個普洱貢茶文化鏈條,勾勒普洱茶的歷史,有助於我們更好地認識普洱貢茶及其價值。

普洱茶何以成為清代貢茶?

《從六大茶山到紫禁城:清代普洱貢茶研究》一書條理清晰,資料詳實,對於一些業界和消費者普遍關注的貢茶熱點問題,都有詳盡的說明。

例如進貢普洱茶開始的具體時間、世界上目前金瓜貢茶數量、六大茶山的歷史和不同時代的地理位置等等。

最難得的是書中整理了珍貴的清代普洱貢茶相關歷史文物圖片和數據資料,大量圖片為首次公開。

故宮貢茶雖偶有實物展出,但書中這些茶葉和包裝原貌圖片讓廣大消費者和愛茶之人『更為解渴』,時常拿來翻閱比照。

由於受到地理環境和文化差異等條件的限制,普洱茶走進中原經歷了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

直到清代,普洱茶才走進宮廷,成為貢茶並逐步走向繁榮。

雍正七年《1729年》,普洱成為貢茶。

該年八月初六日,雲南巡撫沈廷正向朝廷進貢茶葉,從此開始了普洱茶的進貢。

普洱貢茶的采摘制作非常講究,這種嚴格的程序保證了皇家能享用最好的茶葉。

從采摘時間方面,普洱茶包括二月間采摘的『蕊極細而白』的毛尖、『葉之少放而猶嫩者』的芽茶、采於三四月間的小滿茶,采於六七月間的谷花茶。

貢茶的原料主要是毛尖和芽茶。

加工工藝方面,書中作了簡述,明清時期普洱茶加工工藝主要包括四個步驟:采摘、殺青、揉捻和幹燥。

之後進入精制程序,根據需要制成散茶、團茶、茶餅或茶膏等。

清代普洱貢茶的包裝,主要為筍葉包裝,這種包裝我們沿用至今。

普洱貢茶的品類,主要包括團茶、散茶和普洱茶膏三類,共八種花色,跟當代的品類基本一致。

宮中如何保管和使用普洱貢茶?

六大茶山作為普洱茶的主產區,在中國貢茶歷史上有著重要的作用。

如今西雙版納一帶的古茶山,是從明朝開始大規模、長期種植的。

明朝在基本平定雲南後,便在滇南邊疆少數民族地區設置車裡宣慰司,在山區鼓勵扶持各少數民族栽種茶樹,生產具有重要經濟價值和戰略意義的茶葉。

清代宮廷普洱茶保管機構主要是茶庫和茶房,兩者主管官員的職級不同。

從茶庫和茶房的職能上看,可以確定市面上流傳的所謂『故宮熬制普洱茶膏』的說法是站不住腳的。

書中第六章,介紹了普洱貢茶在宮廷中的使用。

貢茶在宮廷的使用場景非常廣泛,主要可分三類:第一,飲用,包括日常飲用和慶典活動用茶;第二,藥用和祭祀;第三,賞賜,對象包括宮廷人員、朝廷人員、外藩貴族和外國使臣。

作者從故宮檔案中粗略估算,僅乾隆五十四年《1789》的7次賞賜,就用各類茶葉630餘瓶,每次近百瓶之多,實際數量應該還多於此。

由此可見,普洱茶既融入宮廷的日常生活和藥用祭祀,還作為賞賜之物,尤其是對外賞賜之物,其重要地位由此可見一斑。

年年茶相似,歲歲香不同。

普洱貢茶的發展史,是普洱茶茶山和宮廷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的結果,以上幾點關於清代普洱貢茶的種種疑問,這本書給出了準確的認識和指引,值得一讀再讀。

作者萬秀鋒還出版了《清代貢茶研究》《皇帝的小玩具》等著作,再結合故宮出版社最新出版的《故宮貢茶圖典》,閱讀起來對整個清代的普洱貢茶歷史就有了更立體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