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茶書、跑茶山,一起讀懂『中國茶』| 知書No.188。《圖+文》

北京時間11月29日晚,中國申報的『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通過評審,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至此,中國共有43個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居世界第一。

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原副所長魯成銀接受采訪時表示,『申遺成功證明了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不僅是中國的優秀文化,也是全人類的優秀文化』

自古以來,中國人就開始種茶、采茶、制茶和飲茶,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技藝系統和文化體系。

今天,茶作為飲品已經融入了我們的日常生活。

茶文化、茶文明的發展演變過程中,歷代愛茶的文人墨客留下了許多經典著作,也不乏與時俱進的新作品。

觀歷代茶書,還原古代品茶現場

中國茶文化博大精深,自唐代陸羽《茶經》問世以來,涵蓋種茶、采茶、制茶、選茶、煮茶、品茶及茶器、茶道等各個方面的多部茶學著作湧現。

作為中國歷代典籍精華的薈萃,《茶典:〈四庫全書〉茶書八種》收錄了八部茶學著作。

《唐》陸羽 著 《茶典》 商務印書館 2017年9月出版

《茶典》收錄的作品中,《茶經》是關於茶葉生產的歷史、源流、現狀、生產技術以及飲茶技藝、茶道原理的綜合性論著,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紹茶的第一部專著,被譽為茶葉百科全書。

北宋蔡襄的《茶錄》是繼陸羽《茶經》之後最有影響的論茶專著,分上下兩篇,上篇論茶,主要論述茶湯品質和烹飲方法。

下篇論器,論述了各種茶器的形態和使用。

此外,本書還收錄了宋熊蕃的《宣和北苑貢茶錄》、宋代黃儒的《品茶要錄》、宋趙汝礪的《北苑別錄》、宋子安的《東溪試茶錄》、清陸廷燦的《續茶經》和張又新的《煎茶水記》。

《茶典》結集上述八種茶書,旨在制作一部『愛茶人的聖經』,以豐富的內容向當下的愛茶之人傳導中國的茶文化,並精選中國歷代『茶』主題珍品書畫九件作為插頁,使讀者能在古代書畫所營造的詩意悠然的閱讀氛圍中感受到不一樣的閱讀體驗,讓讀者感受到茶文化在現代快節奏生活中的澄明心神之道,讓愛茶之人在實踐茶道的過程中,借助這部《茶典》,更深刻的領悟中國的茶文化。

[宋]趙佶原著 王建榮編譯 《大觀茶論》2022年1月出版

中國茶葉博物館原館長王建榮也曾逐字逐句解讀過陸羽的《茶經》,繼解讀之作《陸羽茶經:經典本》出版之後,王建榮再獻力作,傾情解讀宋代茶學專著《大觀茶論》,讓愛茶之人懂中國茶的精髓。

全文經典釋義,看得透徹、學得明白。

晦澀難懂的文言文,不再是研習茶書的攔路虎。

對應北宋時期的茶樹種植、茶葉制作、茶品鑒別,作者『穿越』千年,甄選歷代問世的茶學專著,展現不同時期茶道的技藝流變。

現代解讀,體會當今茶人的傳承與發揚。

現代科技手段下的制茶、煮水、藏焙等方式和以往都大不一樣,但仍然留住了茶之真色、真香、真滋味。

依靠紮實詳盡的文字,與精準還原歷史細節的圖片,宋代制茶與點茶的手法、備茶的茶器、復原茶百戲、古代傳世茶畫……都能近乎真實地呈現在大眾面前。

透過這些經典,或許能重回記憶中品茗的閑情雅興。

泡一壺茶,讀一本書,在回望『盛世之清尚』時,茶人的品性修養也會像茶遇水一樣,慢慢生發。

『以茶為媒』,中國茶曾如何風靡英倫?

『茶是傳承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更是文明互動演進的生動佐證』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哈佛大學訪問學者楊紅在接受采訪時介紹,從古代絲綢之路、茶馬古道、萬裡茶道,到今日的『一帶一路』,來自中國的茶文化遠播全球,已經成為中國與世界人民相知相交、中華文明與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媒介,成為人類文明共同的財富。

《茶味英倫:視覺藝術中的飲茶文化與社會生活》一書記述了中國茶傳到英國以後,在英國引發的『中國熱』。

以茶為載體,通過進口的中國商品,中國風一點點地傳播到了歐洲。

[英] 塔妮婭·M. 佈克瑞·珀斯 著 張弛 / 李天琪 譯 《茶味英倫》北京大學出版社 2021年8月出版

《茶味英倫》將視線聚焦在西方與茶相關的各個藝術領域,探尋茶在英國傳播的歷史,尤其關注飲茶的流行如何促進了陶瓷、家具、銀器等的設計制作和裝飾藝術的發展。

書中的300多幅精美圖片均來自著名的的美術館、畫廊、收藏家和藝術品經紀人,提供了質量的視覺圖像資料;文字描述基於嚴謹的研究和考證,豐富全面、引人入勝,填補了這個領域之前的研究空白,為讀者呈現了圍繞茶文化展開的迷人世界。

行山訪茶,在實踐中體會茶之趣味

文化學者趙珩評價《吃茶趣》一書,『多傑對於茶,絕對不是坐而論道,也非紙上談兵,而是對各種名茶的原產地都進行了實地探訪,從茶種植的歷史、地理、物候到生長、培植、加工等都做了深入的了解。

讀來確實獲得不少新知』

楊多傑 著 《吃茶趣》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22年7月出版

《吃茶趣》作者楊多傑主持了諸多茶的節目,通過多年實地探尋、走訪,生動講述了中華大地上如龍井、碧螺春、白茶、黃茶、大紅袍、鳳凰單叢、鐵觀音、閩紅、祁紅、普洱、六堡、茉莉花茶等名茶的歷史發展、制作特色、形貌滋味,以及與其相關的典故軼聞。

對於當下茶界一些現象,也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陳重穆 / 徐千懿 著 《歲時茶山記》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22年11月出版

中國茶的傳統在哪裡?

傳統一定是加分的嗎?

人有『人設』茶有『茶設』,花果香的『茶設』容易嗎?

《歲時茶山記》全書以『歲時四季』為經,以『茶山訪茶』為緯,從雨水後的川茶蒙頂黃芽、春分的洞庭碧螺春和西湖龍井,一直講到寒露後的桂花烏龍和安溪鐵觀音,以至立冬後的凍頂烏龍,訪茶、制茶、品茶、評茶,作者一個個山場跑下來,足跡遍佈大江南北各主要茶區。

除了具備一線行走的『實踐性』,本書同時厘清了不少習以為常的錯誤觀念如『明前茶一定好嗎』『普洱越陳越香嗎』,具有鮮明的『知識性』;作者常年浸潤茶圈,解析茶生產消費的同時,對行業亂象也不乏自己的觀點,有趣有料,愛深責切;文中也穿插了不少歷史掌故和軼聞趣事,言必有據,謹嚴周到,讀者能真切感受到中華茶文化的源遠流長。

歲時有茶山,四季有茶務。

諸般閑茶事,人間好時節。

本書旨在以節氣為線索,通過實際的生產和相關的文獻,來探討何謂『好茶』,讓喝茶這件事,能健康地、活潑潑地成為我們的生活方式。

元代張可久有曲,『山中何事?

松花釀酒,春水煎茶』。

通過翻閱古籍、親身探訪,人們可以深入感受中國茶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當其歸於日常的生活方式,閑情雅興、一茶一飲中,魅力亦是無窮的。

文/劉奇奇 審/任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