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茶清新、紅茶香甜、白茶爽口,但論茶氣,還得看巖茶、普洱茶?《圖+文》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搜狐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茶圈鄙視鏈的說法,由來已久。

目前在茶葉圈子裡,能看到各式不同版本的說法。

歸納整理,盤點一二。

『綠茶和紅茶的風味太輕柔,茶氣沒有古樹普洱足』

『喝茶喝到最後,老茶客都會拋棄綠茶、白茶、紅茶,因為隻有巖茶和普洱才能解決茶癮問題』

『白茶風味輕輕柔柔,隻適合新手喝』

『六大茶類裡,茶氣越足的茶喝起來越苦,茶味越有勁!』

『紅茶香甜,綠茶清新,白茶爽口,但它們容易讓人喝膩,巖茶和普洱才是茶圈鄙視鏈頂端』

從陸續收集的留言,不難看出這樣的苗頭傾向。

即,在喝茶這件事上,厚此薄彼的人大於所在!

《2》

平心而論,開篇提到的鄙視鏈說法,沒有任何科學依據。

從立論出發點不難看出,這些僅是普洱、巖茶極端愛好者的偏見。

一家之見,當不得真。

情人眼裡出西施,各花入各眼。

因為自己格外鐘情某一類茶,才會得出這樣偏頗的觀點。

但公正來看,六大茶類裡,每一種茶都擁有自身的特色。

綠茶、巖茶、白茶、紅茶、普洱茶,它們是平等關系,沒有高低之別。

喝綠茶,優質綠茶不存在不耐泡、茶味淡寡的說法。

而是清新、清香、鮮爽無比。

和巖茶普洱相比,綠茶作為基礎大宗茶類,市場占有率更高,哪裡會像傳言所說的那麼不堪?

喝紅茶,也不是簡單的香香甜甜。

高品質的紅茶,茶湯滋味不是越甜越好。

甜到發膩,甜到憂傷的紅茶,反而質量不高。

從甜味來判斷,茶味清甜、鮮甜、甘甜,甜而不膩,才更可貴。

除了茶味清甜甘醇外,還要具備多元化的美妙茶香。

花香馥鬱,果香清甜,柔美細膩,溫潤爽口,才是一杯好紅茶的硬指標。

喝白茶,不存在湯色淡、茶味也淡的片面之見。

高品質的白茶,茶味關鍵詞離不開鮮香醇爽。

新白茶裡,毫香、花香、竹葉香,鮮香四溢。

茶味鮮爽,湯感淳和,香滑又細膩。

老白茶則是藥香、陳香、棗香《壽眉餅》甘香悠揚。

湯感醇厚,滋味飽滿,可沖泡可煮茶,大眾適宜。

可以說,每一種不同的茶,都有各自的閃光點。

茶圈江湖裡,所謂高人一等的『鄙視鏈』,從一開始就是一場笑話。

《3》

再論茶圈鄙視鏈。

以茶氣強弱為判斷依據,將綠茶、白茶、紅茶、巖茶、普洱分出三六九等,更是沒有意義。

因為茶氣一說,虛無縹緲,沒有任何實質依據。

茶氣是什麼?

目前在茶圈內,沒有看到統一結論。

從科學角度,也找不到半點依據。

但平時喝茶探討交流時,茶氣這個說法,時常被人提起。

茶氣這個概念,寬廣無邊際。

根據實際觀察,但凡和茶味評價沾上邊的內容,都能牽扯出茶氣。

形容茶湯滋味豐沛,湯感醇厚,茶味多元。

有人會評價,『不錯,茶氣很足』

遇到回甘迅速,生津持久,唇齒留香的好茶。

也有人用這樣的角度誇獎,『嗯,茶氣綿綿不絕』

再不然,形容一款茶湯感勁道,茶味強勁。

還可以搬來這樣的萬金油形容,『茶氣真的很強!』

各式各樣的例句看下來,估計很多新茶友會迷惑。

哎,茶氣到底是什麼?

答曰,無從可解。

氣,看不見、摸不著、聞不到。

虛無縹緲,抽象至極。

哪怕較真來看,翻遍《茶葉審評術語》以及各類茶葉的感官形容指標。

到頭來,從官方給出茶葉風味評價裡,不會看到任何關於茶氣的解釋。

《4》

也正因為,茶氣自身定義的撲朔迷離。

茶圈裡有不少人,專門打著『茶氣』的名義,從而為劣質茶做嫁衣!

比如,苦味論。

近些天翻到一條新留言,『六大茶類裡,茶氣越足的茶喝著更苦』

說實話,這種論調的出發點,著實令人費解。

茶味苦,不是好茶。

六大茶類裡,不論哪一種茶,都不會以『苦味重』作為茶味招牌。

包括巖茶和普洱,也不例外。

普洱生茶的精彩看點,在於茶味層次多元,回甘持久,茶湯入口勁道舒爽。

武夷巖茶的經典評語,離不開香清甘活、巖骨花香。

正巖好茶的茶味,喝起來絕非苦澀刺激,而是綿柔稠滑,湯感勁道,湯中有茶骨,回甘生津良久,韻味別樣好。

苦味太強的茶,喝起來一點也不好喝。

將苦味茶湯嘗入口中後,整個舌面都是苦的劣質茶。

極端的苦味在口腔內停留好幾分鐘,還是不能消散。

這種苦澀刺激的茶,原料不精,工藝不佳,含有大量苦茶堿,何談一丁半點的美好品質?

將苦味重,澀味強,刺激煞口的負面糟糕茶味體驗美化成『茶氣足』。

其背後的用意,無異於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5》

除了苦味重=茶氣足之外,圈內還有不少關於茶氣的解釋版本。

比如,打嗝論。

認為喝了能讓人打氣嗝,說明茶氣足。

但引起人體打嗝的成因,沒有那麼簡單。

吃飯吃太飽、進食過程邊吃飯邊說話、喝了含氣的飲料、吃飯速度太快、自身消化系統問題等,都會導致打嗝。

打嗝作為日常生活常見的小插曲,和茶氣壓根沾不上邊!

比如,出汗論。

認為茶氣足的茶,能讓人發汗。

一杯入口,渾身暖洋洋的。

再喝兩杯,從額頭到掌心,都在流汗。

越是茶氣足,越能讓人渾身冒汗。

但這種說法也站不住腳,只要天氣足夠熱,或者冬天時將室內暖氣溫度調高。

此時再灌入幾杯熱水,也能讓人熱得冒汗。

此情此景,總不能歸因於白開水裡面也有茶氣吧?

又比如,通經脈論。

認為好茶飲入後,有利於人體經脈肺腑的通順。

茶氣越充足,越能維系經脈順暢。

但這背後,毫無科學依據。

並且,這種神乎其神的說法,和過去在天橋底下賣大力丸的江湖術士,沒有半點區別。

不過是玩弄一些神乎其神的把戲,行招搖撞騙之實!

《6》

茶氣這個詞,不被官方正統茶葉審評認可。

哪怕在民間,茶氣究竟是什麼?

時至今日,也沒有統一定論。

為此隻想勸大家一句,買茶選茶不要迷信『茶氣』這個說法。

好喝二字,才是關鍵。

從實用角度看,真正的好茶,不應該是看茶氣強弱。

而是以外形、香氣、滋味、韻味等具體指標,逐一判斷。

風采出眾的好茶,色香味俱佳。

能做到讓人喝過一次,就念念難忘。

在喝不到的日子裡,經常掛念,牽腸掛肚,無比懷念。

唯有再次泡開喝一遍,才能在熟悉的茶味裡,尋找心滿意足的安心感!

唇齒留香,香滑細膩,回味雋永,才是好茶的真正實力。

假設一款茶喝著苦澀刺激、茶香寡淡、沒有回甘。

喝了第一口,就不願再嘗下一口。

這樣的劣質茶,哪怕是換上『茶氣足』等說辭進行美化,依舊騙不過大眾茶客的味蕾。

一喝,便知真假!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